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试论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

试论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

作 者:杨金虎

(甘肃省会宁县侯川初级中学   730711)

     [摘要] 在中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这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因为这个时间段的教育是否成功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理性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更要增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自身建设,以优越的能力报答社会。本文主要对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学;德育教育;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正在对教育进行新的改革。这不仅能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建设,还能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发展以及政治素质的培养。为了有效地转变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德育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教育不但能更好地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而且应该在中学教学中大力推广,这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道德素质建设,促进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是人性教育的重要理念,这里所说的“人”是指在成长中有尊严的人、生动的人、活泼的的人、发展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人”。这就要求教育者以学生的过去为根据,关心学生的现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对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升他们的人格塑造与道德修养,包括:关心学习体验、关爱学生生活、注重个性发展、尊重精神生活、实行人性化教育、用心施教等各方面要求。做人性教育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纯洁、美丽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康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加强道德素质建设,促进细节教育
  渗透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各门学科的自身特点,并且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教育理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要求应该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能单独孤立的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学生的自主参与能明显体现“德育渗透”的精神力量。例如举行“拒绝网吧,文明上网”学生签字仪式,组织学生自己制定“文明上网公约”,举办网络知识讲座,增强学生抵制不良信息诱惑的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举行在线知识竞答比赛,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搜集资料。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而且其中也“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
  三、加强道德素质建设,促进交流教育
  互动教育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的一种教育方式。新课程推行的理念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互信,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况且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互动教育旨在师生之间相互分享经验与知识、方法与思想。这样不但能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交流彼此感情,还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的智慧火花。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有效的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学生已经由以前德育倾听者的配角,转变为充分享受自我管理、自主教育的德育主角。面对这种变化,在上课时,教师应该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不是讲给学生听,而是要在对等的状态下听取学生的每一丝体验,并且结合教学的内容随机地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谈吐文明,行为规范,举止优雅。因此,只有突破传统教学对师生之间互动界限的限制,才能使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充分互动。从而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自由、充分的发展。
  四、加强道德素质建设,促进生活教育
  在学生生活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教育,同时在人生、社会、自然拓展德育时空,这就是“生活教育”。许多学生熟悉的真人真事都被选入了新教材,这就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处处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例如勤工俭学实践活动,它不但强调学生增强探究创新意识,更注重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为形式,增强社会责任。又如社区服务实践活动,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竞争意识、现代意识、实践能力,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与此同时,应该建议班委会多策划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强的主题班会,使学生在集体中有融洽,正常的心境。寓教于乐,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思想意识,促进学生思想的发展和人格的塑造,使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五、加强道德素质建设,促进劳作教育
  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关注以外,还应当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因为学生不仅要学习优秀,思想充实,更应该具备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勤奋努力的观念、艰苦创业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等多方面的要求,而劳动恰好具备了这些要求。况且劳动教育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华,更关键的是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向。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于时代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认识和观念的培养,使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课外能力的拓展,促进身体素质与学习的提高,实现学生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总之,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真诚、真实”的“真教育”学说是我们推行新课程的德育理念。因此,教师不仅要以发展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己任,还要在学生的自我实现途径中担当领路人,使他们心灵自由、行为规范、思想充实、感情丰富、富有创新能力、探究精神,使学生成为新世纪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陆道平.转型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06,2.
[2] 徐应隆.青少年生理心里特征与教育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王立仁.论德育的价值[J].中学政治及其各科教与学,2003,5.
[4] 叶志华,王本周,张新乐.职校教师要认真抓好学生教育工作[N].安康日报,200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