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家园共创儿童立场 推进幼小科学衔接

家园共创儿童立场 推进幼小科学衔接

作 者:梁亚楠 (阜阳市颍州区莲池幼儿园,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幼小衔接在孩子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一次“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和园方会以准一年级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标准来要求学生,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避免因为学习模式过渡得太过突然,儿童一时难以适应,从而对学习和学校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后续学习工作的正常开展。现阶段,不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都逐渐意识到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并逐步完善了幼小衔接的教学模式,但在这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园方和家长共同合作,携手克服。本文提出在推进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应注重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问题,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创设出科学合理推进幼小衔接的方法,以此为儿童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家园共创;儿童立场;幼小衔接
家长和园方要想立足于儿童立场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最应该改变的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人们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以成人的目光看待儿童的问题,却往往忽视了因为年龄和经历的不同,成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儿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甚至说成人和儿童之间的思维方式上有着巨大的鸿沟。带着这种“鸿沟”推进幼小衔接,只会使衔接坡度变得更大,脱离儿童的实际情况,反倒使幼小衔接工作变得“不科学,不合理,不实用”。因此,园方和家长要学会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对儿童的想法做到感同身受,从而家园联手,创设出更适合儿童的推进幼小衔接的方法。基于此,本文提出家园双方应统一教育理念,加强幼小衔接相关资料的调研,连同多方合作,共同为科学推进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保障。
一、幼小双向深度调研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着断层现象。幼儿园的教育模式较为松散,学习课程也比较轻松,比起学习成绩,更加注重于培养儿童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意识;但小学却不一样,儿童一旦踏入小学就代表他正式踏上了学习之路,学习的课程对比幼儿园来说要专业很多,并且难度也要大上许多,这也是儿童一时难以接受小学课程的主要原因。[1]针对这一点,家园双方要想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就要对小学教育进 到幼小衔接教学工作之中,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尽早习惯。例如学前期儿童对于数字加减法的学习,幼儿园可以举行一次“货币买卖”活动,活动中给物品标上相应的价格,鼓励儿童自己通过计算,付出相应的金额。在活动中,学生每一次计算都是对数字加减法的联系 使学生加深数学记忆,锻炼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进步,进而推动幼小衔接走向深入。
二、形成专业共识
家园共创,推进有效科学衔接的前提是家、园、校三方有着一定的专业共识。这个共识对于三方是否能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是否能立足于儿童的立场看待问题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三方要将彼此视作合作伙伴,建立有效的家园互通机制,加强三方的合作交流,[2]从而保障幼小衔接工作能够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基于此,可以通过家长群、家委会等途径,向家长传输一些有关“科学幼小衔接重要性”“幼小衔接具体举措”“幼小衔接教育实践案例”等信息,帮助家长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小科学衔接会给儿童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益处,以寻求家长最真心的认同和配合。另外,家长群的存在还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个寻求帮助的路径。例如在入学准备的阶段,家长缺乏相关经验,对于相关教育政策也不甚了解,这时可在家长群里对相关知识进行普及,家长有法可依,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也能极大程度上避免入学准备不充分等情况。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家长更好的配合幼儿园和小学的工作,同时也能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一举两得。
三、幼小家多方协同
幼小衔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学生情绪、教育政策、家长反馈等等,都是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越是如此,越是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协同,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幼小衔接工作进程。这四方应建立幼小衔接的管理机制,将多方教育资源积极整合在一起,合理调配教育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其次还应建立幼小衔接监督机制,加大对幼儿园工作力度的监管,严禁一切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行为发生。现阶段新课程改革政策不断推进,提倡要重视儿童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学前期儿童教育更应遵从这一理念,在创设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时,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为科学推进幼小衔接提供保证,使幼小衔接工作真正立足于儿童的立场,从而促进儿童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动幼小科学衔接,对于儿童今后学习之路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幼小衔接旨在帮助儿童更加快速平和的接受小学的学习模式,避免儿童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脱节之后,会因不适应对小学学习产生抵触,从而影响到儿童后续核心素养的发展。针对这一点,幼小衔接应加强家庭、园方、小学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协同合作,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实际案例,创设出最能促进幼小衔接工作顺利进行的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在这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家长都不应忽略儿童的个性问题,在推进幼小衔接工作中也要将这一问题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制定出具有一定弹性,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以此保证幼小衔接工作在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下进行,发挥其真正效用,从而促进儿童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程程,陈奕文.家园共塑儿童立场推进幼小科学衔接[J].好家长,2023,(33):12-15
[2]杨雪萍.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家园共育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导刊,2023,(09):1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