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对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对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作 者:赵军平 (陕西西京学院 710123)

[摘   要]由于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愈加迫切。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了高校扩招的英明决策,高校招生人数连年增加,在校生人数持续增长。
[关键词]问题 学生管理 管理体制  改革

一、高校面对社会新形势的快速转变,学生管理工作同时也面临的新问题,在校生数量逐年递增,学生生活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师生比逐渐递减,教学管理体制滞后。在高校扩招的同时,各个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率普遍进行了校内人事制度改革,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工作量挂钩,学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而教师的数量并没有同比增加。导致有些课目上课效果较差,学生考勤机制不完善,学生上课不听讲,旷课、早退、迟到的现象大大增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思想政治工作体制相对滞后。由于近年来入学的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提高,他们普遍受到的家庭照顾比较多,他们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上进心强、相容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责任观念弱;同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变革,学生分配实行双向选择、自主就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明显加大;另外由于学生缴费上学,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加大。加之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广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较多,各种有害信息对学生的思想冲击较大。学生心理暴露出的问题很突出,因此而引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二、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步伐、解除高校改革的瓶颈制约。后勤保障是高校扩招的前提,师生在校住宿、吃饭问题不能解决,教师将无心教书,学生也无心学习,这将影响学校的稳定。目前,高校在办小社会,什么事都要自己管,一个校长就是一个市长的现象在我国各大院校都存在,而我国高校后勤还囿于计划经济的模式。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将高校后勤尽快社会化。高校后勤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老百姓要子女上大学的愿望相当强烈,学生进校就要吃饭、住宿。只要我们通过市场来有序运作,不仅可以解除制约高校扩招的瓶颈,而且可以促进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审核高校招生计划时应与高校的后勤保障挂钩。
2、加快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由于我国高校以前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师生比很高,传统的学生管理以管为主,学生与管理工作者接触的几率极高,学生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大多都有教师在现场指导,学生的信息教师很容易掌握,教师也有充足的时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校还将持续扩招,而且为了提高办学效率,高校还在实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这些都将使师生比逐年递减,单纯靠管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广大教师必须增加服务意识,由管理为主型转为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型。同时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要根据自己成才的需要,主动向老师咨询相关问题,由被动型成才向主动型成才转变。学校要加强硬件建设,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业问题、文体活动等成立相应的指导中心,如:心理咨询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各种有教师指导的俱乐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由原先的突击型向阵地建设型转变。
3、转变机关职能,简政放权。由于院校调整,招生规模扩大,学校的管理不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人员合并、工作加减或重复,而应继承与创新并举。针对新情况,适应新变化,将学生管理中的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各高校职能部门的权力仍与改革前一样集中,而办学的规模已经扩大了几倍。权力的过分集中不利于下属部门很好地开展工作,而职能部门要应付很多日常事务,也无法了解太多的基层学生工作,很多以前由职能部门直接面对学生的工作,现在由于在校生数量的增加而很难开展,比如党员发展培训、勤工助学、文明宿舍评比、三好评比等。学校职能部门的领导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应是制定目标和任务并负责检查督促,对全校学生工作进行有序调控,同时要赋予各院或学生管理部门一定的权力,包括活动经费、组织协调、人员选用、考核评比等。
4、实行考教分离,完善考勤机制。目前,高校学生上大班课的现象比较普遍,除了对不适宜上大班课的科目,学校教务部门要进行控制之外,对于一般的大班课要实行考评检查,要尽快完善现有的试题库,建立学生考试中心,实行考教分离,将考试结果与教师的薪水挂钩。由于上大班课,学生旷课,早退现象严重,任课老师绝不能放任不管,对于学生上大班课要建立完备的考勤机制,必要时可实行按学号就座,班长考勤后必须有任课老师签字,对于旷课同学要严格按校纪处理。
5、改革现有的班级管理体制,开展丰富多彩的舍区活动。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等主要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详尽地介绍了这些心理现象的特点、形成及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如果能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的理论,便能更好地分析和对待这些心理现象,克服消极不良的心理,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做到因势利导,进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四是心理过程和思想过程的矛盾。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及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目的的意志活动。人的各种行为都以一定的认识作指导,并受其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调节和支配。而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又受到每个人自身心理特征的影响。因此要以教育为主,根据人们思想活动的客观规律,确立正确的教育方法,以求转变人们的思想、观点,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强调以教育为主,并不是否定其他的方法和措施,教育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教育只有在其他方法和措施的配合下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江华,李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17-19.
[2]杨立华.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79-180.
[3]冯玲玲.关于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10-111.
[4]杨小丽.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