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小学音乐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小学音乐学科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作 者:林贞贞 (阳江市江城马曹小学, 广东 阳江 529599)

 摘   要:音乐作为人们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和精神追求,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特殊而深远的影响力。音乐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教育的改革,音乐教育也不断地深入研究课程的发展,《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有着更高标准、更全面的要求,不再是让学生单一地掌握乐理知识、表演技巧等专业技能,而是更重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音乐启蒙的阶段,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时期,德育也成为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音乐教育中,却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在相关的教学和活动中,教育者很容易忽视或者弱化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为了追求教学成绩,教育者出现了一味地过分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他们的考核要求机械化地把一些不管是否适合他们年龄段的知识灌入学生的脑子里,传递给学生的只是表面的知识,没能因材施教,忽略了艺术教育更深层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音乐学科教育与德育相融合,更新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成长的启发。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德育;学科融合
一、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原因
(一)德育与音乐学科融合的现状
通过观察、学科研讨、听课活动、网络查阅等发现,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部分教师只是单纯地教授音乐知识或提供音乐表演的舞台。在学科教学设计中,老师们会想方设法地设计有激情的导入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唱歌和欣赏环节会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法提高学习的效率,采用多种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但对于德育渗透方面的设计却往往只出现在课堂结束时最后的一两分钟的总结里,用几句话带过,草草了事,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没有体现。而由于重视的程度和把握的方向不同,甚至还有极少数教师的音乐课形同虚设,没有针对性的设计,目标单一,依旧采用传统的教法,更别提德育渗透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在长期的、稳定的教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那种“时有时无”、“若隐若现”的德育渗透方式,无法影响学生。由此可见,较多情况下,德育教育没有完全实现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德育内容的出现只是“走形式化”地带过甚至是只字不提,“闪现式”的德育渗透完全没有起到任何的教育效果。
(二)影响音乐学科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原因分析
1.部分音乐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不足
德育与学科的融合程度受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教师专业素养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学科融合。当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能力缺乏,也就没办法兼顾更多层面的引导,全部的精力就只投入到如何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最后只看重学生的音乐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科德育渗透的开展;当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健康水平无法支撑教师在学科教育中发展德育教育,德育渗透就只能停留于表面甚至会出现错误的引导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2.部分音乐教师的德育与学科融合的意识薄弱
在实际的音乐教育当中,往往有部分教师没有认真研究和学习《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不明确,在学科研讨过程中没有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弱化了学科的教育作用,只追求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结果,导致德育与学科融合度低。还有一部分音乐专业或非专业的教师认为这是不必要的、可有可无,使得有些教师甚至是学生产生了音乐学科是“不那么重要”的错误认识,导致了“音乐课可以不用上”、“音乐学科没有语数英学科重要”、“音乐课可以随便对待”“学习是为了考试,不考试的科目可以不用心”的想法,动摇了音乐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而如果这种观念在教师群体中没有得到更正,便会根深蒂固,使得这样的现状难以改变。
3.部分音乐教师的学科德育渗透方向和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虽然进行了认真的研读,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当中加入德育渗透,但由于对渗透的方式方法没有进行创新,表现方向和方式单一,在实际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得不到切身的体会,使教师实施德育渗透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达不到预计效果反而让课堂氛围显得生硬。音乐是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教育的一种途径,它的教育方向是广阔的,涉及到社会日常、文化、政治和个人的精神追求的方方面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一成不变地通过音乐背景、了解歌词、课堂小结进行渗透,每节课如此,方法古板,没有创新,教师的语言生硬,不经设计,德育教育就没有延伸,学生不易接受,简略的方式使得德育渗透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存在,使得原本的教育意图都变成了“白干”,成了无用功。
二、音乐学科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一)教师要提高音乐学科与德育相融合的意识
音乐教师应主动深入研究和学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更新自己的音乐教育理念,明确音乐教育的核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的教学要围绕实现三维目标来进行,其他的学科三维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再到过程与方法,最后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渗透德育要素
为了在学科教育中开展有效的德育渗透,音乐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内容弄懂、弄透,对音乐作品要深入分析、挖掘其内在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其音乐脉络,既要清晰其音乐要素的作用,又要了解其抽象情感的发展,有意识地结合各个环节融入德育渗透。德育要素的加入要贯穿到整个音乐教学设计,而不仅仅出现在某一个瞬间或是稍作提醒,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避免德育目标过大、内容空洞、学生无法理解或不感兴趣。在设计时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德育注意,加深生学生德育印象。
(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创新德育渗透,树立正确导向
现阶段的小学音乐教材主要有唱歌课、欣赏课。随着音乐教学法的不断创新,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视听结合、情景创设、故事挖掘、模仿、联系实际等方法渗透德育,教师要有意识设计好课堂语言,避免语言过于直白、生硬,把德育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师生交流,鼓励学生进行感悟,同时确保德育内容的正面性,决不能出现错误的德育引导。
(四)在学科教育中多途径、多形式进行德育渗透
音乐学科的德育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备课阶段和课堂里,而是要渗透在更多形式的音乐活动当中,教师要抓好教育时机,要有随时随地结合音乐进行德育渗透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教育者进行德育方面教育的重要媒介,小学音乐教育必须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学科教育的首位,提高小学生对音乐艺术文化的了解,感受音乐所富有的魅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创造力,进行德育延伸,传递正能量信息,深入挖掘音乐的文化内涵。音乐教师要有较强的德育教育意识,深入剖析音乐的的德育功能,实施在自己的音乐教育中充分实现德育渗透,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