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双减”之后我们该做什么—— 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对“双减政策”的理解

“双减”之后我们该做什么—— 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对“双减政策”的理解

作 者:高 蕊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 100102)

 “双减”政策一经出台,立即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很多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对此都会感到迷茫,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对这一教育政策的感悟。

一、政策解读。
双减政策是《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是今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减负减压政策。双减政策是指:“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其中明确提出,一是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二是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中的各种乱象。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等城市首先进行试点。
首先,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的条款中,规定了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同时人性化的要求学校安排课后服务,且结束时间不得早于正常下班时间,方便上班族家长接送。
其次,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和乱象的条款中,规定了不得在节假日,周末和暑期给学生进行学科类培训,对于线上线下的机构审核,课程时长,费用也都做了严格要求。各地则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具体化规范的细节措施。
这次双减政策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意见提出,减负要在3年内有显著成效。而各个试点也都相继出台多个配套措施,其中北京,上海尤其领先一步。
二、对家庭教育的要求。
进入12月, “双减”政策已经实施将近一个学期。对家长的家庭教育影响很大,我觉得真正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双减”改革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大量的学科补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掉了。再高级的学校也无法取代家庭的教育,而校外机构的规范让孩子回归家庭。
这些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却常常忽略了家庭教育。多少父母把孩子送去学校,送去托管,送回老家,不曾好好陪孩子,却觉得已经尽责。多少家长把希望寄托于学校,以为通过学校的课程就能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但是,学校教育再重要,也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塑造一个优秀儿童,至少要从六个方面出力: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因素。其中,家庭排在第一位。无论是知识教育、品格教育,还是人生教育,一对一的传授效果远胜于一对多。我们不否定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必须承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如果家庭教育很糟糕,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只会事倍功半。如果家庭教育很到位,学校和老师教育孩子就会事半功倍。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说过:“学校教育如果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将一事无成。”教书的是学校和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和家庭。家庭是每个孩子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优秀的家庭都会在教育上下很多功夫。老师千言万语的说教比不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的教育上,最不能推卸责任的就是家长。世上从来没有天生的问题孩子,孩子身上的问题,无一例外都能从家长身上找到根源。家长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工作、交际、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着直接又深远的影响。你懒散,孩子就不自律;你爱打麻将,孩子就不爱读书;你不遵守规则,孩子就会调皮闯祸……有怎样的因就会种出怎样的果,父母是孩子的因,孩子就是父母的果。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就对了,因为家庭生活的本质就是教育。
“双减”之后,对于孩子来说,学校成为唯一的主战场。必须加倍努力,更加自觉地学习,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珍惜校园时光,树立崇高理想。自律者出众,懒散者出局。现在的每一分努力,都决定了将来要走的路。对于家长来说,家庭教育容不得丝毫疏忽。督促孩子学习,培养孩子习惯,建立人生规矩,全面发展培优,都需要父母亲力亲为,从小抓起。教育孩子不能怕麻烦,更不能图省事。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请在还来得及教育孩子的日子里,尽好为人父母的责任,为孩子开拓更好的明天。
三、对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
“双减”政策出台后,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影响很大。首先,作业。过去,搞题海战术是很多老师提高学科学习质量的法宝,但“双减”改革推行作业改革,作业要限量、限时、限地完成,这就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我希望各位同仁能尽量从每位学生的切身需要出发,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作业少而精,避免过多的重复性的作业。所以,我主张分层作业,按需作业,甚至自主作业。这样才能保证更好的教学质量,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不能因此降低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其次,课后辅导。双减,规范了课外辅导机构,延长了孩子在校的学习时间,那么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学生每日面对的教育直接执行者,就要保证孩子们在校时间的学习更高效,更有意义。之前广泛的,面向全体的教学可能会满足不了每个学生个体,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将取代课外机构的作用,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有效补充,保证学习成绩不滑坡,也满足了家长的诉求。
四、加强家校合作。
生活是儿童的智慧之源。我们今天必须要大声疾呼:要让孩子过好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阅读生活、体育生活、自然探索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等。积极参加劳动生活,劳动既是智慧之源,也是责任养成之根;要让孩子们对大自然充满丰富的想象,我今天尤其要大声疾呼自然教育,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奇绝美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们现在有一种理念,孩子什么都不要管,只管学习就行,孩子把学习搞好了,一切都好了。其实我想,家长包办即意味着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即意味着剥夺孩子学习,剥夺即扼杀孩子成长的机会。在学业安排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寻找协同。让学生在学校做学校里该做的功课,回到家里做家庭教育应该做的功课。希望家长朋友能挤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劳动、读书、旅游、运动、看电影、参加博物馆、做公益活动、做小科学试验、清洁环境等等。
五、希望政府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
多年来,校外各类辅导机构的存在,给孩子和家庭带来了繁重的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有它存在的意义。比如说,校外的各项竞赛辅导,是学校日常教学的有力补充,给有能力的孩子创造了提升的空间,而这些是目前学校常规教学很难满足的。那么,在限制校外机构的同时,能否将这些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补充到公立学校去呢?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了。
“双减”以来,延长了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同时必然延长了老师们的工作时间。本来老师们除了备课,上课,判作业,课后辅导等常规工作,再加上各种评比等等附加任务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八小时工作制,现在又增加了更多的辅导时间,给一线教师增加了更加繁重的劳动量。希望政府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教师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在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之前,至少对教师的劳动付出给予补偿和肯定,保护教师的劳动权利和积极性。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坚决拥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减负减压政策。这是一项有利于下一代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有利于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的英明抉择。在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下,我们也要同时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合作教育工作做好积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