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插上“高效”的翅膀
作 者:陈月娥
(福建省南安市长福小学,福建 南安 362300)
大
中
小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与方式,使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动画效果能够模拟许多复杂的数学动态过程,再现知识形成过程便于理解,促进探索,帮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构建基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小学数学课堂插上“高效”的翅膀。 一、丰富教学方法,更好激发探索欲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将所讲的知识进行归纳板书,学生根据老师所讲誊抄笔记,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课堂失去新鲜感和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一局面,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进入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变得多样化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学习到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网络是个资源共享的大熔炉,各种“几何画板”、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技术可以让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处理成音频、图画、文字等等,以更为生动、形象、有趣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
利用例如:在六年级下册教学“圆锥体的认识”时,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建筑物的圆锥顶、机械零件、农民谷堆、吊车堆煤等多种实物图,使学生体会到圆锥体就在我们的身边;再用透视直角三角形旋转成体,使学生感悟锥体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去掉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圆锥的共性,恰当地化解了本节的疑点和难点,运动的几何元素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更激起学生认识圆锥、探求圆锥特征的欲望。
二、动态图象更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强化重点。
学生学习一个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不易理解。关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材虽然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16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2πr。但是,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难于操作,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再者用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时,让学生想象出分割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渗透了“极限”思想),这对于小学生来讲很难想象,学生所看到的只能是把圆拼成的一个长方形,致使学生对所推导出来的公式的精确性持怀疑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利用动态展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使抽象化为具体,化难为易,以达到最佳效果。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还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突破一些教学上的难点。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讲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用传统手段,包括直观操作、投影演示等都很难把要害讲清楚。而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演示:将两个角平移重叠,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改变。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的过程,小学数学论文很容易地归纳出“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三、动手操作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现代数学教育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多年来数学教学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机智、充满创造力的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现在,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几何画板”、电子白板、“Z+Z智能教育平台”和其他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例如:教学《认识角》这一课,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画法,结果产生这样的记法如:?、∟、∧、∨ 等形式。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角,用动态的角演示,让学生看到无论角朝哪边在记作时都应该记为如∠1这种形式。这个过程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加深了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有效融合还体现在能够更加优化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将以前需要在黑板上抄写的教学内容事先做在课件中,上课时鼠标、键盘轻轻一动,教学内容立即呈现于屏幕,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大大增加课堂的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复习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效果尤为理想。边复习,边进行课内练习、矫正练习、迁移性练习,并在其中加上习题答案,及时进行错误订正,可以大大缩短教师板书时间,一节课下来,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学习的状态。
五、优化练习,深化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还可以达到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与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由于信息技术演示具有“应变”、“重复”的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扬长避短,努力使之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