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于无声处见有声 化雨滋润育真德

于无声处见有声 化雨滋润育真德

作 者:唐 冰 (三门峡市第二中学,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本文是河南省规划课题《初中学段“三个一”育人模式的实践性研究》(2023YB1053) 研究成果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今教育的核心,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仅限制于大容量的学识储备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对于人才的道德品质也有极高的要求,全面的社会人才需求促使中学生的德育教育迫在眉睫,已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学时代作为青少年黄金教育时期,如何找到正确方式强化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养成有原则,知礼仪,能独立,懂感恩的优质品德,是现今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皆未成熟时期,思想上仍存稚气,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极易受到不正之风的影响,致使出现心理缺陷,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对中学生展开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要能够把握最佳时机,善于观察,融入学生生活,在和学生的日常相处中发现问题,寻找突破,才能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工作,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德育品质的教育。

一、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德育教育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些现象属于普遍存在的:

(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细致全面

开展德育教育之前,充分了解每位学生是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因为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理念,所体现出的性格和日常行为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并且,学生内心的活动与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因此绝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就是在为德育教育打好坚实基础。只有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感受,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正确的引导方向,避免出现教育与学生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同时,也能够建立起学生对于老师的信任,向老师打开心门,倾吐心声,而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做无用功,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

(二)德育教育管理的方式较为传统

德育教育与学科文化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德育教育不单单是将知识内容教给学生记在脑中,更重要的是化于内心,通俗来讲是需要与学生建立起心灵上沟通的桥梁,要让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发自内心的体会和感悟,并能付诸到实际行动中去,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教育。这就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德育教育管理,要让德育教育从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渗透。当前大多数德育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固化影响,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德育教育的多方面管理,而是将其当作一门文化课程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能够了解到的只是文字呈现出来的固定知识点,根本无法真正理解消化吸收其内涵,更没希望将其外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此类教育管理方式过于死板,甚至会导致学生反感抗拒,从而抵触德育教育,无法形成教师所期待的正确引导作用,达不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三)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社会对于人才的文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学校、教师会将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文化课教学,无穷尽的上课、刷题、考试、做作业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认为德育教育无伤大雅,不必要花费时间来着重教育,用简单的方式一笔带过即可。衡量一位学生,并不能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判,没有良好的素质,高尚的品格,也不能称其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德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更加符合社会的品质与道德,也能够让学校在向社会输送人才时,筛选出德才兼备,知书达理的高质量人选,因此,教育工作者对于德育教育工作一定不容忽视。

二、开展中学教师德育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高质量的德育教育工作,应做到“润物细无声”。用爱去引导学生,感化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

(一)融合学生实际情况,落实教育渗透目标

开展德育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德育作为落实学生品格教育、促进学生观念建构的重要工作,更需要教师从现实生活角度出发围绕学生主体展开。从学生视角出发,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表达能力,思想方向,量身订制更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用学生会喜爱,能接受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二)以学生为本,注重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

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教师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广泛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了解在学生中会发生的真实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并适当听取采纳学生的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方面便于教师更清楚直观地感受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且帮助学生分析对事物的观点及看法,如此,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之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能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批判思维,也能促使教师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育人德为先,身教胜言教

老师是学生最好的德育教科书,在学生心中,老师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自己,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被学生所关注,并会产生效仿行为。因此,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教师自身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无论说话、动作、行为等各方面都需要时刻注意,言传身教,提高带头作用,树立起教师的榜样形象。

“寓德于教,以德育人”,无论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最终的目标都是能够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我们教师也同样需要满腔热血,与学生们一同努力,助力他们锻造铮铮铁骨,彰显赤子本色。让学生们的青春梦想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努力成为接续奋斗的新时代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