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整合了各类教育资源,集成了教育的主体力量,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强大合力。同时,散布、传播反动言论、腐朽没落思想的内容也常常出现。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对人生的思考和社会经验还不丰富,政治鉴别力还不够强,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出现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的紊乱。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本文从以下几个方便做下讲解。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
1.网络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在网络空间里,共享资源丰富,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2.网络交往对象的非直接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以文字、图片、音像为载体的非直接性交往。网络环境的去利益化使得大学生可以面对刚刚结识的交往对象,大胆倾诉自己的内心秘密,说出自己的烦心事,而不用担心遭到他人的嘲笑,很多时候还能得到交往对象的开导。这有利于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缓解内心压力,促进心理健康。然而,网络中的人际交流毕竟是虚拟的。由于缺乏感性的联系和直接的情感体验,使得网络信息具有较多的虚假成分。大学生如果长时间沉溺于网上交往,会大大减少参与集体活动和与同学交往的时间,使现实人际关系紧张。这往往会加剧部分大学生的多疑、忧虑、防范等心理,诱发一些大学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3.网络时空环境的虚拟性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形象地反映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发展表现为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自主性与从众性并存等特点。在崇尚和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网络强化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网络也让大学生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极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逐渐混淆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使得本来虚拟的心理和行为世界变得真实,本来真实的世界变得模糊,从而出现认知混乱,产生人格异化,导致严重的心理变态和行为偏离。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模式。当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育人、树人”的任务。
1.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加以研究和探索,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虽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比拟的优点,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交流相对深入、教育持续连贯以及面对面实施教育等优势,特别是当学生出现明显的心理障碍如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等时,能循序渐进地予以有效地教育引导。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特点,将网络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挥长处,不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高校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策略和教育手段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手段,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学生的认知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能力特点和气质类型,让自己的育人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思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心理朝健康方向发展。
2.整体规划,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指导,又需要我们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建构立体式、全方位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建立满足大学生需求的、有吸引力的网站。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成为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网站栏目与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要通过开展各种网上活动和网络心理测试等,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科学测评大学生心理,以活泼的页面和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参与,从而提高网站的利用率。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高校应构建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务要求,有选择地加以学习。这种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合理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加强培训与指导,建立一支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做好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的转化和引导工作,不仅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能了解并科学地分析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等所带来的影响,还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专业而且生动,富有感染力。要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就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中来。
参考资料
[1][3]赵野田.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0(8):53- 56.
[2][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4.
[4][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6.
[5]吴国斌.价值澄清理论在德育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