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新时代医学院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思考

新时代医学院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思考

作 者:韩 亮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静海区 301617)

 

 
摘   要: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要搭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本文从“一心三度四覆盖”育人模式切入思考开展资助育人举措,即一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三度是指资助育人要有高度、温度、宽度;四覆盖是指资助政策全覆盖、资助宣传全覆盖、资助成才全覆盖、资助回馈全覆盖,更好的提升医学院校资助育人成效。
关键词:新时代;医学院校;资助;育人成效、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如何立足新时代要求、革新教育理念、提升育人成效,构建切实可行的资助育人体系,是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一心立德树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学生资助工作的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当然也不能少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且一个也不能少,这才是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目前,我国正处在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尤其是做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更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此项工作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准确把握时与势、锐意勇挑担与责,久久为功、精益求精,不断推动学生资助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用心用情书写出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学生资助新答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言约旨远,对新时期的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做好新时期医学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四个“一以做到”。
“一以做到”加强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着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原则。这是确保学生资助工作深刻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的根本保障,为此,今后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学生资助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以学生为中心,推动资助举措落到实处。
“一以做到”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要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结合国家、学校特别是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证政策供给满足学生从能上的起学到能上的好学迈进,同时不断完善一系列资助政策,同时结合学校实际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探索和提供更多学校层面的资助政策和举措,以不断补充和完善政策体系。
“一以做到”健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资助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学生资助工作自己逐渐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拓展,这期间更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属性,也要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群体培养成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强烈责任担当,立志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的时代新人。
“一以做到”构建现代化资助管理体系。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进而不断提升学生资助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如何全面推进精准资助,规范资助工作程序,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资助队伍建设,加强政策理论、业务技能培训,进而提高资助工作者的政策执行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引导他们聚焦资助育人和规范管理等方面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三度精准育人,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宽度”的育人模式
(一)资助设计有高度,基层落实接地气
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健全,巨资投入,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阶段资助覆盖不断线,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困难学生入学后在学习、生活、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学校要加强对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评选、发放工作管理,不断完善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等各项资助制度。资助各项制度的顶层设计和落实要提前谋划,统筹部署,步调一致,走入基层做好充分调研。医学院校校院两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构建学生资助完整体系,汇聚资助育人合力,更好的让资助政策落实落地。
(二)资助方法有温度,工作细节讲情怀
学生资助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不能简单化、片面化、机械化,更不能一刀切的开展资助工作。医学院校在制定各项资助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关注到每个工作细节,在开展资助各项工作中要有方法可循,聚焦学生阳光发展,以爱育人,将助学和育人有机结合,在重要时间节点为受助学生送上返乡车票、爱心礼包等人文感怀。做到可持续发展的成长资助。资助中要学会细致严谨留痕。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成长档案,详细记录学生家庭、成绩、受助等情况。积极整合政府、学校和社会资助资源,对重大疾病等特殊困难群体,优先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真正需要帮扶的学生都能得到救济和帮助。加强对受助学生资助细节上的成长关爱,搭建困难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动态化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面对面向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强化资助育人理念,着力铸魂育人,提升学生资助规范化管理,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资助全过程,弘扬时代主旋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三)资助跟踪有宽度,一站式精准服务
资助管理要搭建大数据平台,实时更新资助育人数据库,动态跟踪受助学生成长情况,搭建一站式精准服务平台,让资助服务更加彰显人性化。加强资助流程的规范化、可操作化,精简程序,创新资助办理方式,提升部门联动时效,尽可能实现让每个受助学生跑一次就能办理完资助手续,而不是让学生经常白跑腿。资助工作跟踪整个流程要做到全程公开公平公正,更要加强全程监督。坚持“谁采集、谁负责;谁报送、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强化对受助学生全方位的跟踪核查。积极搭建资助工作平台,更加有效的在云端进行资助工作的各项统计,有助于受助学生的成长长期跟踪,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三、四覆盖全育人,构建“资助政策、资助宣传、资助成才、资助回馈”全覆盖格局
(一)资助政策全覆盖,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指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医学院校专业性质较强,学生在资助方面的关注度也非常高,要努力构建资助政策汇编,整理梳理各类国家资助方面的政策文件法规等内容,形成可编辑易浏览,清晰明了,又易于让学生接受的资助推文,搭建云端资助宣传平台,确保资助政策无缝衔接。
(二)资助宣传全覆盖,启智润心细无声
医学院校资助宣传要不断创新形式,多渠道正向宣传,从校、院、年级、班级到个人层层传递。一是要建立资助宣传骨干队伍,发挥朋辈引领育人作用。二是要宣传方式要新颖多样,充分利用海报、视频、微信等多媒体形式正面发声,广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让更多受助学生及其家庭感受来自党和国家、来自学校、来自社会的关怀和温暖。三是要体现资助育人寓教于乐,通过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图片展、短视频大赛等资助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和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进而实现资助宣传的全覆盖。
(三)资助成才全覆盖,朋辈引领榜样行
医学院校实现资助成才全覆盖。一是要组建资助政策宣讲团队,讲好学生资助政策故事,厚植学生感恩情怀,以荣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等优秀学生组建资助政策宣讲团队返家乡、回母校、走村入户宣传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并结合自己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安心学习、健康成长的亲身经历,讲好资助育人故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解除后顾之忧。二是要选树受助优秀学生典型,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每年受助表彰的优秀学子要根据校院实际,对接班级或个人进行宣讲及帮扶。三是要建立受资助过的校友档案库。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跟踪服务,让更多优秀的曾受助毕业生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同时也能够很好的回馈母校的培养,给在校的学子更多的榜样激励。
(四)资助回馈全覆盖,寓教于乐暖心间
医学院校在进行资助工作的同时及后期,都要积极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系列资助回馈活动、可以邀请所在地的法院宣讲人到校进行“普法教育”“法治教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行为规范”等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学生珍爱信用,理性消费,提高借款学生的征信意识、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将感恩教育转化为一种自觉素养与行为,打造资助育人工作品牌,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以身边人身边事来感染教育身边人。
 
参考文献
[1]郑婷婷.新中国70年来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理念演进、成效审视与体系优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5):52-55.
[2]马晓清,张旻.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21-124.
[3]肖慧.基于协同思维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73-75.
[4]马晓燕.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论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7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