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劳动托举“五育”“耕读”助力成长

劳动托举“五育”“耕读”助力成长

作 者:张永兵 (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双沟小学,江苏 扬州 225200)

我校位处城郊结合处,现代农业园遍地开花,祖辈延续着千年的农耕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因此,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基础和环境条件来厚植“耕读”文化,开展劳动教育。

一、构建劳动长机制,探索“耕读”新特色。

我校积极探索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耕读”文化——“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努力构建劳动教育长效机制,把劳动实践与课程学习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实践活动,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懂得了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争做勤劳踏实的“小耕娃”。

二、课程体系重实践,校本研究促整合

教育家于漪老师说:“劳动教育可树德、增智、健体、润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他们创造色彩斑斓的童年,为走好有意义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基础。”因而,我校积极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注重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与整合。

(一)课程赋能:从“课程”到“育人”,注重实践树德

依据学校实际,我校确定了以种植为发展特色,辅以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实践的“1+N”模式劳动教育。“1”为每周一节的劳动教育课,“N”为其它劳动实践课程。

校内劳动基地躬耕园内的菜地分片到各班管理,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各项田间劳作。“以劳树德”,小耕娃们在这片希望的田地上识五谷、知节气、勤四体,感受着收获的喜悦,团结协作、不畏苦难,体验着劳动的光荣,既强身健体、增长见识,又锻炼意志品质。

(二)学科赋能:从“单一"到“融合”,打破课堂边界

劳动教育具有高渗透性,可以与其他学科及教育活动进行整合,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我校组织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以劳增智",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如:习作课课上,鼓励学生近距离观察生活中的劳动,亲自体验劳动,从而创作出真实感人的作品;数学课上,通过劳动教育、劳动时间、农业投人等辅助数学教学,把抽象复杂的逻辑知识变得直观具体……

(三)校本赋能:从"节气"到“文化”,担当传承重任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品,是农耕文明的集中体现,与劳动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基于“二十四节气”的独特性所创设的校本课程,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掌握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与农事的相关性,有理有据的开展农间劳作,更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打下了基础。

三、劳动基地勤躬耕,耕读文化显特色

走进躬耕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墙壁上一个大大的“耕”字,字的两旁是两列醒目的诗句“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校园“耕读”文化一览无遗。躬耕园用朴素的篱笆和彩色的轮胎划分成片,种植着品种繁多的农作物,一年四季瓜果蔬菜应有尽有。学生们在这一方土地上春种、夏耘、秋收、冬储,在开垦、播种、施肥、剪枝、掐叶、采摘中收获成长。耕读与成长相伴,劳动与做人相辅,人人争做知行统一的“小耕娃”。

四、寓教于乐形式多,内外并举阵地广

多姿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和热情的有效方式,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的重要补充和延展。

(一)校内实践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特色活动,定期举行的劳动技能大赛,催进“以劳健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了整理书包、叠被子、包饺子、缝扣子、摘玉米、割麦子等比赛项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雷锋日学雷锋做公益,在端午节制作五彩粽子,在中秋节制作月饼等,让学生们既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又锻炼了劳动技能。个性文化节,“以劳润美”,为平静的校园增添新意。美食节,学生们把水果和蔬菜人盘,创新思维,大胆构思,一个个富有生命力和内涵的作品应运而生。跳蚤市场,学生们亲自摆摊售书,真切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快乐;楼廊文化劳动绘画创作,将劳动的快乐与收获传递。

(二)家庭劳动多样助力

以家庭为基础,持续性开展生活劳动教育。每到周六日,总能在学生各家的农田里看到一个个忙碌的小耕娃们,虽然他们“未解供耕织”,但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举手投足都在模仿家长的动作。以列清单、做任务式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锻炼,擦桌子、扫地、洗衣服、做饭等。通过家长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务劳动习惯。

(三)社区研学收获成长

大力开发社会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开辟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多样化开展职业劳动教育,实现家、校、社会三方结合。开展职业体验,是拓展课堂所学,体验不同职业艰辛的良好途径。派出所、果树种植基地、生物制药厂等,让学生深切明白“劳动无贵贱,劳动最光荣”的道理。

五、多元体系正引导,综合评价重发展

我校建立了科学合理、全面多元、动态生成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和实践经费保障机制。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劳动兴趣,通过学校、家长和学生形成一个“三位一体”互动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暨"学生自评”“伙伴互评”"教师点评”“家长参评"的多元评价形式,评价有重点、讲过程、看落实、重提升,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

六、传承创新两不误,劳动教育显成效

我校通过设计开展一系列贴近学生、依托家庭、延展社会的生活化情景劳动,激发了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情怀和劳动技能。一边传承学校周边“农耕”文化传统,让躬耕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身边,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一边创新校园文化,探索“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校园文化特色,真正让学生躬耕于田间,放飞于身心;躬耕于课堂,徜徉于书海;躬耕于活动,提升于技能;躬耕于细节,规范于行动,探索出了一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润美”的生活化家、校、社会三方合力的融合劳动教育新途径,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

“躬耕园”基地的郁郁葱葱,校园展板的活动呈现,多样社团的作品集锦,媒体报道的推广宣传……这些荣誉既是我们扎实苦干的印证,更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我们会继续整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推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断美化校园劳动场所,积极开展多彩劳动教育活动,构建完善多元评价体系,使学生在劳动中迸发创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