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探究

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探究

作 者:娄晶晶 (安徽省颍上第二中学,安徽 阜阳 236200)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更新频率高的快餐式网络文化不断生成,在丰富高中学生学习与生活、愉悦高中生身心的同时,也对高中生正确价值观念、思维品格的塑造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大阻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见证和智慧结晶,在高中生知识与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观念与品格修养培养方面,具有新兴文化无法匹敌的优势。因此,本文围绕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融合路径
一、深入解读教材,探寻文化融合点
首先,剖析课文背景中的文化要素。课文背景指的是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课文的创作背景、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时代背景等。本质上来讲,剖析这些课文背景要素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课文内容、故事主人公的对话过程,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外,还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文学内涵,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次,挖掘课文内容中的文化内涵。教材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基本介质,对语文课文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对于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古诗词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这些文化内涵要素进行深度挖、对文本内涵与价值取向进行全面把握,并引导学生们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来品鉴、赏析,既可以促进学生们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深刻理解,也可以促进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以及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文化底蕴的提升。
二、加强主题阅读,提高融合有效性
阅读与写作是完整语文教学活动的两大核心构成,新课标特别强调加强语文阅读,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拓宽语文视野、发展语文思维、提升文学内涵。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侧重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增长、语言能力的锻炼以及高考应试能力的提高,同时,篇幅有限的语文教材更无法完全呈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课外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则可以延伸课堂范围,通过引导学生们阅读课外经典文学作品等途径来提高高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拓宽高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宽度和广度,使高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对话,进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和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比如,在《祝福》文章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通常会对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情感表达倾向、创作背景以及生平经历等基础信息进行讲解,特别会进一步强调鲁迅先生文学创作对于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价值。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学习活动很少延伸到课后,为此,语文教师就可以定期组织主题阅读活动,要求学生们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并撰写读后感,以此来实现课堂教学向课下活动的延伸以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读写一体化学习活动来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文化知识框架。
三、借助信息媒介,激活文化探知欲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渗透,为各个行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而其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习兴趣的激活和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好奇心、探知欲强烈的高中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极大地满足了他们对新鲜事物和神秘未知的好奇心,而将这种喜闻乐见的学习手段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有机结合,则可以发挥优劣互补的教学作用。
一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搭建教学情境。围绕教学内容、学习需要以及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目标来构建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课中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设备导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以营造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有效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促进高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以及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完成相应作业任务。比如,《窦娥冤》通过讲述窦娥悲惨命运、临终誓愿到最后平反昭雪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社会黑暗,赞扬了窦娥的心地善良和反抗精神。作为关汉卿先生以及中国戏曲史的典型代表作,《窦娥冤》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为此,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检索、观看中国经典戏曲作品,并收集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征、艺术成就等相关素材,以“中国戏曲文化”为关键词来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这样一来,《窦娥冤》作品教学就充当了学生们了解、感知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起点,在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思维导图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对中国传统戏曲这一文化形式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既实现了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又促进了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文学底蕴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利用高中语文课堂来渗透传统文化,既是对课堂内容的丰富、课堂组织形式的创新,又是培养高中学生文化修养、文化自信以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传承的重要实践。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一教学创新的推进和目标达成将面临重重阻碍,需要语文教师在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创造性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文化素养,不断探索与实践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契合点和新方式。
 
参考文献
[1]李铭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统编版高中《语文》的样态分析及教学建议[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3,(10):33-37.?
[2]徐世英.立足课堂内外赓续传统文化 ——例说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J].甘肃教育,2022,(06):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