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以一年级可视化教学为例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研究——以一年级可视化教学为例

作 者:黄敏霞 (佛山市高明区西江新城第一小学,广东 佛山 528599)

 摘   要:新时代教育的大环境下,作为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在日常音乐课上,不再是叙述乐理知识或者单纯的学唱歌曲,应该结合不同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利用可视化教学措施,更好地从所教年龄段少年儿童视角下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使音乐教师更加形象化与具体化,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

一、利用多样式的动画视频、情境创设进行可视化教学

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花城版)第12课《小兔子乖乖》是一首“唱游”歌曲,旋律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以及很熟悉,本课通过三种音响效果生动地让学生听辨圆号、小提琴、大提琴3种不同的乐器音色,在课堂上可使用乐器介绍的微课对三种乐器进行介绍,让一年级的学生对乐器有基本的认知,再结合《小兔子乖乖》的动画视频进行教学,动画视频的角色以及乐器的角色配乐能很好地捉住一年级学生的感官感知,动画视频(微课)的可视化教学能让学生对乐器的音乐形象更加深刻。

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花城版)第8课《小鸭和大灰狼》是带有情节的音乐片段,教材配套的软件有图片、音乐结合的素材让老师用来教学。为了让学生对音乐片段有情景、带有固定角色的音乐欣赏,老师录制情景叙述的旁白配以音乐、动画制作成可视化的微课,此类具有情景创设的微课能在一开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深受一年级学生的喜爱。随着情景画面以及音乐的变化,学生会打通感官屏障,完成“听”音乐、“想”音乐、“辨”音乐的过程。完成整个可视化教学是通过动画视频、故事情景创设开展,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小鸭和大灰狼》中能分别出大灰狼出现的音乐片段、小鸭子与小鸟在争吵这些音乐形象是在无意识中掌握:

通过三个场景音乐片段中音乐艺术听觉特性、情景表现形式、角色表现要素方面对学生的审美感知进行提升。随后通过学生扮演小鸭子和大灰狼,更能体会音乐故事的变化。

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无论是唱游课还是赏析课,形象的音乐表现形式更利于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进而更好地提升音乐素养。

二、利用多种感官的合作进行可视化教学

由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具有抽象性,特别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等学科性知识可视化能让学生更容易把握。如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花城版)第1课《我今天上学喽》一课中对节奏X-ta、X X-titi进行教学,如果只是通过一般的读读、拍拍进行教学对于刚入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无趣且困难的。此时利用多种感官的合作进行可视化学习能让刚入学的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验中学习,关键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突出实践性:

(一)根据视频上可视化的动物形象配以节奏通过嘴巴朗诵、手打拍子初步认知节奏。

如:ta—双手拍掌、titi—左右手掌分开拍桌面

(二)通过视频节奏可视化引导学生通过拍手、左右脚踏步并跟随速度变化跑起来进行节奏感知训练。

如:ta—双手拍掌、titi—左右脚跑步

(三)通过眼睛观看可视化素材,通过跑步感受音乐变化。

如通过猫抓老鼠游戏,集合音乐变化让学生把老鼠抓住:

1.猫悠闲出现音乐速度:慢,学生踏步;

2.老鼠出现时猫要快速跑起来追老鼠,音乐速度:快,学生跑起来;

随着动态场景的不停变化,学生能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速度,待学生能分辨音乐速度的快与慢后,加入一年级上册(花城版)第4课《小列兵》伴奏音乐后,即便是一年级学生也能感受到速度的明显变化,并说出像在“踏步”的感受,随后老师引出“进行曲”速度及相关知识,能让学生在把知识转化为素养。

三、利用“图形谱”进行可视化教学

音乐教学活动离不开乐理知识,但不止于乐理知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学会整合、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分析、解决各种复杂和陌生的问题,除了以上提及的利用多感官的合作进行可视化教学教授节奏、速度等有用而非僵化的音乐知识外,还能通过“图形谱”根据音乐的音高走向,运用图形、线段等形式绘制出来。

(一)歌曲教材

在教授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时,使用“图形谱”把歌曲的音高变化以及“乐句”用旋律线表现出来。

《狮王进行曲》是一首典型的音乐赏析课,乐曲片段复杂、结构多样,如果仅是一遍遍枯燥地聆听音乐片段难以让学生从聆听音乐中提升音乐审美。通过多环节使用形象的“图形谱”表达狮子进场时从远到近的音量变化,特别是渐强的音乐变化。

 

以及结合脚印的高低表现狮王登场时的旋律片段,继而加入音高巩固、强化音乐片段以及旋律变化,以可视化的模式将难以“欣赏”的乐段通过“图形谱”达到了欣赏音乐的效果。

(二)情境创设

在歌曲《落雨大》的教唱中,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探索如何使用打击乐器、生活用品进行创编,从模仿小雨到大雨再到暴雨的声音、打雷的声音等,老师可以通过可视化的“图形谱”进行创编。

分别代表:风吹、小雨、大雨、暴雨、闪电、雷声、雨声风声的变化。

通过使用不同的打击乐或者生活用品进行创编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一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感到好奇有趣,能用自己方式进行模仿、创编,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音乐教学中涉及游戏、声势表演等音乐活动,让学生获得“可视”的音乐感受。

四、可视化教学的选择

在音乐课堂中能使用多种“可视化”教学的模式,我们可以通过每节课制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且有效的模式。如在“唱游”课上使用图形谱来帮助低年级学生直观地辨别音的高低变化,特别在演唱旋律难度大的乐段可以让学生快速解决音准问题。如在“欣赏”课上,需要学生的整体音乐感知,可使用动画视频、情境创设达成教学目标。在“创编”环节以及乐理知识环节的教学更适用于利用多种感官的合作进行可视化教学。

“可视化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方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多教授内容的整体把握,把音乐的知识与技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音乐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主动学习的想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模式;小学一年级;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