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儿童视角下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路径
作 者:孟令会
(阜阳市颍州区沿河幼儿园,安徽 阜阳 236000)
大
中
小
摘 要: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全新起点,幼小衔接的本质意义不在于知识的衔接,而在于心理和素养的过渡。为深入贯彻《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当前学前教育者应当从儿童视角出发,关注幼儿的持续性发展。立足于幼儿的实际需求,以课程为载体,将幼小衔接贯穿于幼儿学习与生活的各个领域,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自身的实际教学探索为基础,聚焦课程建设,优化幼小衔接的课程设置,最终帮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时期,从而顺利开展小学阶段的生活与学习。 关键词:儿童视角;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实施策略
引言
幼小衔接是处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这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如果幼儿能够顺利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十分有利于幼儿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但是学前阶段的幼儿大多年龄较小,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极易在升入小学后产生不适应,跟不上的基本情况。基于此类教育现状,作为教师,要给予幼儿恰当的学习引导,以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开发出符合儿童发展的幼小衔接课程,为幼儿入学适应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解析当前幼儿问题,确立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基本方向
为了进一步强化幼小衔接课程的基本方向,教师要了解当前幼儿遇到的各种情况,不仅仅是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幼儿如何做好习惯和能力的准备。通过积极向幼儿、家长等多方面展开调查和研讨,进而发现幼儿在这一阶段中的各种问题,从而确定幼小衔接课程的基本建设方向。随后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结合《指南》要求,细致分析幼儿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各种形式活动和课程内容为载体提供解决方案,为幼儿后续幼小衔接的学习奠定基础性经验。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幼儿所遇问题的了解,教师可以制作两方面的调查问卷,一方面从儿童视角入手,以幼儿为主,面向幼儿,积极探查幼儿所遇到的各种烦恼。另一方面也可以家长座谈会的形式,向幼儿家长积极咨询,了解幼儿在生活习惯以及心理上遇到各种问题。随后根据幼儿极易出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对症下药的制定幼小衔接课程。例如很多幼儿在问卷调查中提到“自己对升入小学的有很强的抵触和畏惧心理,不愿意开展小学生活”从儿童视角来看,这是由于对陌生环境的不熟悉,因此教师可以开展身心发展的幼小衔接课程,集中设置“模拟小学生活”的课程内容。在每周固定一天时间,从幼儿角度出发,让幼儿扮演“一位合格的小学生”,引导幼儿模仿小学生活的一天。教师让幼儿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从作息到学习基本还原小学日常,在日复一日的长期策略下,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
二、关注幼儿实际需求,完善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内容体系
幼小衔接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关注到幼儿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紧紧围绕“身心、生活、学习、社会”这四个维度,调整并完善课程目标体系,将每一个目标体系都制作为相应的主题课程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既能突出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又能时刻关注幼儿的身心成长。
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师要着重开展劳动课程,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中强化生生合作和生生交流,进而在系统性的课程中学会和幼儿有效的沟通,拉近实践生活和幼儿学习的距离,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要让幼儿从自身角度建立“管理细则”,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整理橱柜”;“坚持上好每一节课:课堂不随意走动”;“我的行动有规划:和父母一起完成一日活动计划表”等,进而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身心发展趋势。开展自我调控课程,教师要以学习思维的转化为基本,淡化学前阶段游戏为主的教育形式,适当地添加科目性的知识学习。例如在本节课中可以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作为主要内容,引导幼儿从儿歌学唱,微课观看以及自我展示三个层面入手,集中性的感受语文魅力,以儿童视角来看,未来的很多课程都以“游戏学习+视频学习+展示学习”为主,久而久之,幼儿便能够在较为集中的课堂学习中调配自己的注意力,养成自我调节的良好习惯。最后规则意识的课程设置,教师要将良好的规则要求渗透到幼儿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幼儿制定明确的规则制度。让幼儿明确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规则意识,例如“要严格遵守午睡的休寝时间,否则会受到批评教育”“吃饭就餐时一定不能浪费,这样会获得标兵榜样的小称号”、“每节课都要整理书桌和书包,书桌太乱的孩子会被受到小小的‘警告’”,最终助力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联动多元合作主体,提升幼小衔接课程建设的实施质量
幼小衔接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并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每一位家长和小学教研员的责任。为了更好地落实幼小衔接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每一位家长要打通幼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形成幼儿发展的家校合力。
以儿童视角来看,未来自己生活中的三大关键主体将加强沟通和联系。首先教师和小学教研员形成长效的教研机制,通过“互研互学”的有效策略,落实跟岗学习、追踪调查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共同研究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衔接内容[2]。还可以建立教师和小学教研员为主体的“幼小共同体”,加强二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展开定期教研、交流经验等探讨活动,最终为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同样幼儿家长也是落实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要借助线上和线下的双向沟通,形成家校双向互动,从传统的“隔断”变为当前形势下的“融合”。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校座谈会,围绕幼儿在开展幼小衔接课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集中交流,既能加快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又能为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
结语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开展幼小衔接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家长和教研员积极参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认识,培养良好习惯,关注非智力的相关因素,促进幼儿更好更快地实现幼小衔接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张瑾萍.“双向衔接”视角下幼小街接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幼儿 (教师版). 2022(0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