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作 者:马艳钰 刘建伟 (清华附小成志幼儿园,北京 100010)

 

 
摘   要: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幼儿园创新教育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营造充满创新氛围的环境、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创造精神,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运用适宜的评价手段启发幼儿,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与探索中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以促进幼儿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幼儿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学活动;幼儿;创新意识
一、幼儿园科学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创新意识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真理,在幼儿园中,科学活动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幼儿就是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得经验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通过对幼儿实施恰当的、适宜的科学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意识与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三、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营造充满创新氛围的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幼儿园阶段,合理利用环境要素营造适宜的氛围,创造激发幼儿创新的环境,满足幼儿对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对塑造幼儿良好的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幼儿园中所摆放的每一幅画、每一件设施、种植的每一株树木、每一种植物以及每一个空间中的布局设计都能够给幼儿带来一种心灵和生理上的享受以及乐趣,并且能够在最大限度上给幼儿带来熏陶和感染以及创新意识的灵感。
活动区应提供多种多样的操作材料,形式也应多样化,让幼儿自主的选择活动形式,真正做到让幼儿站立活动区的正中央,因材施教,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下,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二)提供充分的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机会
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语言交流和表述,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途径。3-6岁是幼儿语言的发展期,幼儿在说话时能激励自己的思维进入思考的状态,因此不少具有创新的想法就是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萌发出来的。
(三)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尽量给幼儿多提供一些操作材料,以便幼儿在活动中发现动手操作的乐趣。但在提供材料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1.提供的材料要类型丰富且数量要多,每组或每人一套,目的是使每个幼儿都有亲自动手的机会,都能动用各种感官全面地感知事物;2.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不主导幼儿的完发和步骤,幼儿自主探索,有利于幼儿的独立性的发展。
(四)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科学始于好奇,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根本动力就源于其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周围的事物及现象感兴趣。幼儿在想象的过程就是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喜欢想象,乐于思考的特点,给予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五)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创造精神,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要想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创新,能够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创新,才能带给幼儿创新思维。教师在科学活动中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充分尊重幼儿,善于多鼓励和赞美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进行自由自主地进行探索,提供适宜地空间和环境,通过观察、倾听、询问等途径发现和确定幼儿的真实想法和认知水平,保护幼儿的创新思维。
(六)运用适宜的评价手段
评价是各个活动最终需要做到的部分,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善于运用适宜的评价手段,引导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师应以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为目的,运用适宜的评价方式,给予幼儿恰当的反馈。
参考文献
[1]桂荣.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上),2017,(12):250.                                      
[2]俞燕.在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新力[J]小学科学(教师), 2011,(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