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教学背景下,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和重视兴趣在学生学化学中的动力作用,千方百计地利用新教材的长处,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持久、主动地学习化学。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做足绪言课的功夫,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因此应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兴趣不同于有趣,是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再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高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再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对于高一新生来说,很多人都是酬躇满志的,都想在高中把化学再学好或者曾经没有学好的现在想学好的,老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样一种心态。例如在高一新学期里我拿到课本第一节课不是学习课本的内容,而是从展示化学家阿佛加德罗和数学家高斯的一场辩论开始的,有力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争论的焦点化学到底是不是一门自然科学么?高斯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之母,而化学只是一门使用技术,算不上真正的科学,而阿佛加德罗却认为化学也是一门自然科学,他举出一个例子,在数学上"2+1=3",但在化学上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是对的,如2mol的氢气和1mol的氧气完全作用只生成2mol的水蒸气,于是学生在感受化学神奇魅力的同时,油然而生了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第二部分当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广大的学生展示了化学学科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化学在当今社会中作用,感受身边的化学,而打破在初中学习时认为化学只是一些条条框框的记忆这样枯燥的学科观点,让学生感受"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最后带领学生领略一些大化学家的风范和化学史上的大事件,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树立信念。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 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如在讲铁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可以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如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 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然后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即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效果甚佳。
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这种兴趣还不够稳定,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便容易丧失信心。为了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一方面要通过学科渗透德育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只有努力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工夫。
三、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自愿与被迫,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兴趣必须与意志结合起来,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单纯靠兴趣,容易使学生学习重点飘荡不定;而单纯依靠意志,又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进而产生厌倦情绪。必须设法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产生更有效的作用。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和持久性,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高度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以坚定学习化学的意志。
在开展化学课程教学的同时,应该配合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善于使用新格言来激励学生。通过化学教学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随着化学知识的学习,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化学知识和化学史,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老师过度教育, 加班加点, 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极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改革方法,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多数情况下,我们用讲授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善于激趣: 如初学烷烃, 学生看到陌生的“烷”字就心生恐惧, 教师激疑: 烷烃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学生很快回答:“碳”和“氢”.它还有什么性质特点呢? “易燃烧和密度小”.那么请同学们造一个字来把碳氢化合物的这些特点概括出来:取碳字的“火”,再将氢字去掉气字组合起来就得“烷”字.碳的声母和氢的韵母组合就是它的读音! 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就来了! 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用讨论法、实验法等。在课堂上特别是讨论课上,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宁可牺牲课堂内容的完整性,也要花时间进行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完美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只有关注学生,才是真正的"完美",否则只可称为"完整"的课堂教学。此外,每学期或每学年开展一次"小制作、小设想、小发明、小论文"的"四小"研究型科技活动。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展示学生的才华,以获得学习化学的成就感,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