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 者:王 震
(山东英才高级技工学校,山东 济南 250000)
大
中
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立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ZW2022183。
摘 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将《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作为研究课程,探索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新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法相结合,深入挖掘国际货运代理元素,采用多种考评机制,创建《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
关键词:职业需求;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案例教学法;实训教学法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也提出要转变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重要议题。除此之外,我国教育部门也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和培养方式有了新的要求。中职学校商贸类专业由于职业需求不明确、课程体系相对混乱,不能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毕业生,导致中职学校商贸类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低的现象不断加剧。目前职业教育大多数还一味依赖于原有的培养模式,在课程教学上不能满足目前就业市场的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职业教育要想培养出有就业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模式,充分调研山东省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完善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大力培养中职学生实践能力。
我校近两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探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行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工程建设,明确课程教育的课程技能培养目标。我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组在去年与多家企业单位进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建设沟通,了解知名国际贸易企业的货代部门的业务活动,进行岗位设置分析,岗位所要求知识、素质与能力分析,未来岗位发展需求分析等企业调研。通过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和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的学习,《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组在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进行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认为:商贸类专业课程构建过程中不应当忽视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态度等的培养,应将职业核心能力思想融入整个专业课课程体系,以便于本专业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职业需求与教学现状
根据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相关的需求及货代企业对招收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为保障高效的开展《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工作。首先,需要修订完善教学计划编制。根据货代企业每年招聘的岗位分析可知,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单证员、揽货员、业务操作员等相关工作岗位。单证员这个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主要是缮制、核对单据,《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这门课程主要讲授仓储单证、运输单证的缮制;揽货员这个工作岗位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与职业需求相关的营销技巧;业务操作员这个岗位要求在岗人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及时为客户完成订舱、报关、报检等一系列相关事项。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实际授课阶段加大实训课的训练力度。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采用案例法、项目教学法与实训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以海运班轮运输为例,采用项目化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完成青岛冻黄花鱼运输至乌鲁木齐的货代工作。该实训项目的完成需要学生独立操作从货代委托到货物订舱、报关、报检及相关投保等内容的掌握。
三、《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程度较低
在以往的传统授课过程中,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会通过国际物流案例来讲解《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相关知识,但是仅仅是从讲授理论知识的角度去完成教学工作,缺乏职业需求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就业时能胜任工作的能力较低。
(二)实训教学与职业需求衔接度低
现采用的系列教学教材多为理论知识内容,缺少与职业需求的融合,欠缺实训教学内容。现有的实训平台多为软件公司自主开发,没有理论教程及相关配套实训教程,实训的主要内容为相关运输费用的计算、缮制陆运单据、海运单据等,现有的教学设计难以完成所从事工作的职业需求。因为理论知识教材与学生实训课程的连接程度较低,造成会出现掌握理论轻视技能或者掌握技能操作单会轻视理论知识的矛盾现象,理论与技能不能同时融合,进而无法满足职业需求。
(三)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单一
传统课程考核模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为50%,包括课堂表现成绩及线上实训成绩;另一部分是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比例为50%,主要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核题型大致包括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计算题、案例题。此种传统考核模式注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查,而忽视了对学生探索学习知识的主动性,造成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一)明确职业需求方向,坚持“理论+技能”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在明确职业需求方向的前提下,进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训教学、教学考核工作编制。以“理论+技能”教育理念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不仅能掌握从事货代企业货运代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在从事货代工作时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理论+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满足货代企业职业需求,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推进项目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传统理论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突破传统理论教学模式,推进项目化教学方式,以货代企业实际设置的职业要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利用现有工具去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探索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教师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首先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然后引导学生逐步分层的完成空白单据及相关知识点的讲解。项目依次完成后,教师根据各学习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指出普遍存在问题,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通过推进项目化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明确需要学习什么,需要解决那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接轨职业需求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工作任务。3-5人左右结成学习小组,民主推选组长,组建学习小组,以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设计、编排的工作任务。
其次,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项目为载体,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将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模拟教学、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法等具体方法用来解决工作任务。
最后,加强校内实训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只依靠课堂教学是不能达到职业需求目标的。所以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建设,仅靠课堂理论教学是达不到要求的,所以还需要加强校内实训课程设置。加强校内实训课程设置可以通过全国货运代理职业技能大赛比赛内容为载体,加强学生对各个模块的专业训练。同时,加强学生操作货代仿真软件的课时,货代仿真教学软件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系统、更直接的演练。学生通过演练基本能掌握基本信息录入,客户管理,业务流程,单据制作等内容,在进入工作后,能够及时的进入工作状态,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四)采用多元化课程考核评价,满足职业需求导向
结合职业需求导向,参考同类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方法,改革建立满足职业需求的课程考核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理论+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课程考核评价由能力考核(考勤+课堂表现)、综合考核(实训阶段测试与课程作业)、最终考核(期末试卷)三部分组成,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同时,完成职业需求的导向,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
五、结语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作为现代物流管理核心的专业课程,本文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下,提出了将专业课程与其实训课程学习项目相融合的设计,通过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思想,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实现能够满足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婷,翁世洲.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科技,2023(1).
[2]顾晓峰.高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教学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3]李小玲.高职院校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 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12).
[4]俞培燕.论基于行业需求的高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
[5]张楠.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探索—基于世界技能大赛视角[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