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智慧环境下地质灾害监测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智慧环境下地质灾害监测课程体系改革探究

作 者:张岭江 李 曼 喻东铭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摘   要:随着智慧环境的不断发展,为了帮助设计人才更深地理解地址环境,对地质监测课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的需求。本文首先介绍了智慧环境和地质监测的基本概念,然后分析了当前地质监测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在智慧环境背景下地质监测课程中有关设计学科内容进行改革的思路和措施。旨在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个性化、高效化的教学和管理,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智慧环境;地质监测;智能化教学;设计学科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智慧环境时代。智慧环境是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智能化分配和管理的环境[1]。在这个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地质监测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灾害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2]。为了对地质监测问题进行有效研究,帮助设计师和规划者更好地理解和发展地区的安全和可持续性,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十分关键。而传统地质监测课程存在课堂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环节等三大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更好的培养专业人才,需要适应智慧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
一、智慧环境和地质监测的基本概念
智慧环境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智能化分配和管理的环境。它具有泛在性、互联性、共享性、智能性等特点[3]。地质监测是指通过对地质体和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测量,获取地质信息,并对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以揭示地质体的特征、运动状态和变化规律[4]。它包括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测试等多个方面。在智慧环境下,地质监测需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以提高地质监测的效率和精度。同时,也需要适应智慧环境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5]。
二、传统地质监测课程存在的问题
传统地质监测课程的内容往往以传统的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和地质测试为主要内容,缺乏对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介绍和应用。这使得课程内容与现代地质监测的需求脱节,无法满足培养面向实际生产的设计师和规划者的人才需求。教学方式存在单一的问题,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这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实践环节也十分欠缺,学生无法真正掌握地质监测的技能和方法。传统地质监测课程与现代技术脱节,缺乏对先进信息技术的介绍和应用。传统地质监测课程的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这使得学生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而忽略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智慧环境背景下地质监测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为了适应智慧环境的需求,地质监测课程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更新课程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与智慧环境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传统的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和地质测试等内容与新技术和新方法相结合,如遥感技术、GIS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加深对地质环境的了解和考虑,以确保建筑物或基础设施的安全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在遇到地质灾害时减少损失;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实践环节,如实验课程、野外实习等,以帮助学生掌握地质监测的技能和方法;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地质监测课程,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数据处理和分析;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论文、小组讨论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四、结束语
智慧环境下的地址灾害监测课程,需要结合现有的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条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地理空间思维和空间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为真正可以解决地址难题、为社会带来益处的专业设计学科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剖析当今地质监测课程存在的问题,给出恰当适宜的课程改革方案,期待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推动地址灾害监测课程的持续改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梅,田甜,田萌萌,等.近十年我国智慧教学研究的演变与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20(9):62-69
[2]诸峰,张晓如,王东升.智慧教学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索[J].大学教育,2018,7(7):33-35.
[3]刘革平,刘选.跨学科比较视域下智慧教育的概念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3):5-11.
[4]李妍.智慧教学的课程模式与评价[J].大学教育,2020,9(11):97-100.
[5]张静,程良伦,丁磊.智慧教学对预警学生的精准学习服务及教学效果探讨[J].高教学刊,2021(6):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