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增强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问题研究

增强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问题研究

作 者:许婧伟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 西青 300387)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审议《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会议中指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任务,同时会议强调,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在提高质量上下真功,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防止形式主义[1]。然而纵览全国高校党员的教育培训,就其针对性与实效性而言,虽成果有提高、成效有改进,但情况仍不容乐观。为此,基于多元化的时代背景深入探究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并凝练出行之有效、便于推广实施的工作方式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党员教育管理;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研究主要内容
调研紧紧把握《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总体目标与工作要求,紧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重点围绕高校领域不同党员群体的结构及特点,以高校党员培训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切入点,详细分析目前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切实做到为党员教育培训多方位、全过程“赋能”,从而着力提升党员自身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为党员干事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方向感与进取感,为办好社会主义高校、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支撑。
二、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培训内容缺少“精准发力”
1.培训内容与党员需求存在脱节。
目前高校党员的教育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灌输,而对时事热点的解读、世情国情的分析、校史院史的普及、就业实践能力的引导、课程思政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疏导能力的强化等相对比较空白,这些更加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需求的内容往往与党员培训挂不上钩。久而久之,针对党员培训内容往往“形而上”,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仍然司空见惯。
2.培训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
培训内容缺少“精准发力”还体现在对目标把控不够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最终目标则是服务社会,为社会输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党员则应该扮演“领头羊”、“先锋队”重要角色。但目前高校党员培训教育往往凌驾于社会实践之上,纠其根本原因是党员培训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党员培训教育大多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培训消耗时间不少,但收获不多,所学内容由于实操性不强未被真正消化吸收就被“昙花一现”地抛之脑后。但反观社会需求层面,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需求与呼声日渐高涨,但毕业生党员的自身素质并未能与社会需求接轨。有针对性地增加校企联动、校地合作的内容是当下党员培训急需填补的空白。
(二)培训群体存在“漏网之鱼”
1.培训群体往往局限于校内师生党员。
目前高校培训群体大都集中在校内师生党员,而忽略了对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的教育与培训。《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明确指出党员培训要体现不同领域以及不同群体的特点,针对老党员以及流动党员分别有具体的培训指导意见。目前高校对离退休党员的培训教育紧紧局限于每个月主题党日活动的硬性要求,方式方法比较传统生硬,离退休党员受限于年龄以及身体状况参与度相对较低,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在工科院校,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生党员需要进行“校外联培”,此类党员往往由于党组织关系仍保留至原学校,而身处培训“真空地带”。而针对流动性党员,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互通也存在盲点。
2.培训群体往往忽视了对正式党员的再教育。
目前高校党员培训群体主要涉及党员领导干部、党支部书记、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对新生的入党启蒙教育也在逐年受到重视,而对正式党员的再教育仍然存有“断点”。党员转正前后的对比差异明显,转正前“吊一口气”,转正后“松一口气”,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正式党员的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政治觉悟培训需要具备持续性和长久性。目前高校的培训机制往往让学生党员产生“党员转正是终点”错觉,恰恰相反,学生党员应该具备“党员转正是起点”的政治觉悟。
(三)培训方式大都“墨守成规”
1.培训方式存在“理论输出多、动手实践少”的短板。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革新以及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发展,倒逼高校党员培训方式不断进行更新与改善,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结合,即“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与自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理论与实践”的实践环节却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实践形式单一、实践内容与自身专业关联性不强、实践内容与理论培训关联性不强等方面。诸如摆放共享单车、打扫公共卫生、食堂志愿者等实践活动对于党员的身份认可度较低,党员自身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不足。作为师生党员既要能够身体力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也要适时利用专业素养为群众树立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向党组织靠拢。
2.培训方式欠缺少“因类制宜”。
师生党员来自教学的压力、专业的压力、科研的压力相对较大,在工科院校这一情况尤为突显。大部分的师生在实验、专业课的学习方面已经筋疲力尽,耗时长、形式枯燥的培训方式对师生党员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反而成为了很多非党员师生不愿意入党的最主要理由。探索一种“因类制宜”、“见缝插针”、“能有效指导实践”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是现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党的基础理论教育如果未能厚植于师生的专业学习、职业教育,还是架空于社会实践之上的空谈。
(四)培训体系缺乏“反馈闭环”
1.培训体系考核缺乏实践指导性。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用理论指导实践,而目前高校党员培训的考核阶段存在明显漏洞,主要表现在:对党员领导干部、党支部书记、正式党员的培训缺少考核阶段;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以及预备党员的培训考核缺乏实践指导性。
2.培训体系反馈缺少互访互通性。
通过对基层的调研与走访,目前高校党员培训体系缺少针对每次培训的后续反馈工作。往往培训结束后没有“回头看”,针对此次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学员们的所得所感,应该做及时的总结与反馈,从而为改进下次培训做好前期准备,进而形成良好的“培训闭环”。
三、增强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实效性的对策
通过对近五年相关工作调研的梳理与总结,紧扣《规划》具体要求,分别围绕培训内容、培训群体、培训方式以及培训反馈考核四个方面,从需求层、实施层以及保障层三个层次入手,建立了“五四三”的教育培训模式,对增强高校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出以下对策。
(一)下好“五子棋”
所谓下好“五子棋”即针对不同的培训群体分门别类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
1.培育“红种子”——入党前培训
针对此类培训群体,应该以党史、国史、校史等生动形象的事例为切入点,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新生对大学的向往与憧憬之中;针对积极分子以及发展对象,在培训中融入世情国情、时事热点、学生心理健康等贴近其学生生活的相关内容,增加培训的趣味性,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以春风化雨的方式点亮大家心中的红色种子。
2.种好“好苗子”——入党后培训
针对预备党员,要重点突出党的基本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在此阶段,可以适当采用“老带新”的形式,让党员本身参加到培训的“传授者”的角色。例如:让预备党员给所在团支部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分享,在支部内轮流做专题研讨“小老师”等,最终再回归到培训本身考核所需要的学时或考试,活学活用,既能避免生硬的知识背诵,又能让学员在理论上更加过硬,信念上更加坚定。
针对正式党员,首先通过为正式党员过“政治生日”、开展定期谈心谈话等方式增强其身份认同感;其次通过为正式党员安排企业走访参观、就业基地考察不断激发其学习的热情;最后通过院校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强化其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与使命,为党员的选拔与培育树立“好苗子”。
3.树立“标杆子”——流动党员专项培训
首先针对流动党员可以酌情从流动党员具体学习工作出发,以交流分享会的形式;其次再结合时事热点,以轮流做主持学习分享的形式进行理论学习;最后通过对流动群体中选树标杆的方式对流动党员的校外学习与工作进行鼓励,增强其党组织的归属感与身份荣誉感。
4.积累“硕果子”-离退休老党员专项培训
对于离退党员,大部分鉴于身体行动不便的原因缺失了较多培训教育的机会,因此针对此类培训群体,可以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重点以“发挥传帮带”作用为落脚点。以采取走访慰问、邀请老党员为学院做线上党课宣讲或分享工作成果的形式,充分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5.谋划“新篇子”——党务干部专项培训
目前党务干部的培训缺少对培训的考核与应用,教育培训与实践脱节。因此对党务干部的培训要多采取体验式、互访式,形成在实践中培训、在培训中实践的培训模式。
(二)布好“四方阵”
布好“四方阵”是从保障层方面对党员培训体系做较为完善的规划,确保教育培训更加有效、完整地完成。通过“四方阵”的建立,凸显“党委-党支部-党员-群团”四方发力。
1.党委层面:紧扣《规定》中“探索“课堂+基地”实训模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感染力”的要求,重点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主要从“校企共建”、“校地共建”、搭建院校之间横向交流平台等方式为党员教育定主基调。
2.党支部层面:认真落实党委相关培训要求的基础上,在创新培训形式以及内容设置上做文章。根据《规定》中“加强案例培训”以及“开展典型教育”的要求,加强培训调查研究,优化培训选题以及总结反馈环节,将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师生党员的精神诉求、学习与工作诉求。
3.党员层面:要通过不断更新培训的“热点”,从而激发党员的积极性与“兴奋点”,引导师生党员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4.群团组织层面:群团组织在教育培训体系中扮演“反馈者”的角色,为党员“向群众汇报”、“为群众办实事”以及“培训反馈调查”等工作的顺利开展献言建策,群团组织的反馈直接回归党委,是教育培训“良性闭环”的重要部分。
(三)建好“三维模”
建好“三维模”,是从实施层具化培训的方式与内容,围绕《规定》中的培训方式方法,为高校党员教育培训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案。
1.听与读——打牢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
充分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等线上形式,积极渲染浓厚的学习氛围,完成听党课、听培训、听红色故事的要求;通过组织读校史、读国史、读党史的活动培养党员爱校、爱国、爱党的信念。
2.说与写——回归学习目标,强化培训成效
针对前期调研中党员教育培训“走过场”的缺陷,此部分内容主要着重补足培训成效的短板。通过在培训中插入“说时事热点、说志愿故事、说读书感言、说实践体会”的环节,以加强党员对培训内容的识记与理解。
3.行与用——激发战斗活力,落实知行合一
党员教育培训的落脚点是“力行”。结合实际工作,让党员积极投身抗疫志愿者、投身主题实践的谋划者、投身迎新志愿者、投身为学院安全稳定维护者、投身引领群团贡献者。不断激发党员同志战斗活力,强化其身份认同感。
增强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完善党员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一环,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保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举措,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做好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有助于树立广大师生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