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小学思政课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思政课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 者:乌云娜 (鄂尔多斯乌审旗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摘   要:新课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史中华民族富强与发展的动力核心,小学思政课是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政治素养建立与提升的重要媒介,依托小学思政课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更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重点围绕小学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学;思政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一、发展校本课程,凸显文化属性
教师是依托思政课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和中间力量,某种程度上来讲,思政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以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点的充分把握将直接影响思政课整体教学质量。对此,思政教师就需要着重发展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思政校本课程,以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和文化传承、学生素养提升目标的实现。
首先,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同时也是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来组织小学思政教学,教师就可以适时融入不同的爱国故事,以培育小学生的多维爱国情感,同时也可以使我国优秀的传统爱国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如融入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帮助小学生建立“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思想认知,融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来启蒙小学生民族自强、抵抗外来势力侵袭的爱国情感。
其次,感恩主题教育课程。在小学思政课程中,感恩主题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恩教育资源的渗透来组织小学思政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改善小学生娇纵蛮横、奢侈浪费的错误思想认知,从而获得感恩身边人、感恩身边事的正确价值观熏陶。比如,思政教师可以以韩信感恩漂母的故事导入教学内容,通过韩信功成名就后以实际行动感恩一饭之恩老婆婆的故事分享,引导学生们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恩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的父母家人,这样的故事引导相较于抽象感恩教育知识的讲解,对小学生的影响和触动更加深远,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
最后,文明礼仪教育课程。知信明理、德才兼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小学思政课中同样涉及很多与文明礼仪相关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同样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在发展文明礼仪教育课程时,思政教师就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来向小学生传播文明礼仪知识与规范。比如,在人际交往文明礼仪知识讲解时,思政教师就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来向学生们分享我国从古至今礼仪文化的发展过程,即由夏朝之前较为简单和虔诚的礼节性、恭敬性动作到夏商西周三代时期完整的“五礼”制度,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仁者爱人”、“恭敬之心,礼也”,以及秦末到清末的“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现代礼仪所强调的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让学生对我国文明礼仪的发展历程建立直观、系统认知,进而在传承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认知。
二、搭建情境支架,建立直观认知
无论是小学思政教学内容,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带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而这种属性与小学生形象化、感性化的认知特征存在一定矛盾,因而在传统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经常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学效率较低以及优秀文化传承目标无法达成等问题。对此,思政教师就可以以教材内容、相对应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为基础来搭建必要的情境支架,以帮助小学生建立直观的文化与思想认知、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确保思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化传承的目标。
比如,在“我们的衣食之源”知识教学时,在教材知识讲解之余,思政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播放《典籍里的中国》中的《天工开物》篇章,让学生们感受中国古代科学家、农业学家在实践中摸索、改进和总结工艺技术的坚韧品格和科学精神,同时以此视听化情境支架来辅助教材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们正确认识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既离不开现代技术的发展,更依赖于祖辈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从而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建立全面认知,同时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另外,也可以引导学生们分角色再现该节目中的新故事,通过宋应星先生与袁隆平先生的跨世纪“握手”来体会宋应星先生对当代科技发展成果、现代农业科学家不畏艰难精神的欣慰,从而强化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小学生为祖国建设贡献的信心与决心。
三、加强实践教学,强化情感体验
作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文化教育方式,围绕思政教学内容来组织课外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本质是对课内与课外教学环境、教材内与教材外教学知识的有效衔接,通过实践教学,小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优秀文化的启蒙与熏陶,进而建立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政治认同感、思想归属感。比如,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教学时,思政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文化历史博物馆,通过参观与学习教材之外的历史史料来了解中国社会的百年荣辱更迭以及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进步,从而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强小学生对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等的深刻理解,激励其向着更高层次的学习与成长努力。
结束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建立、文化修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思政教师要树立专业化发展理念,不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路径,以助力思政德育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化弘扬以及小学生文化与品格的多维提升。
参考文献
[1]任志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内涵实质、创新意义、文化智慧[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04):69-77.
[2]邹项来.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评《借鉴与反思:中国传统德育思想评析》[J].语文建设,2022(17):1(后插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