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初探
作 者:吴钟华
(平和县开智学校,福建 漳州 363700)
大
中
小
本文系漳州市第八期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zdy22067 摘 要:相比于普通学校的学生,特殊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也较复杂,这给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而且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平时的行为习惯方面,有比较明显的问题。为此,教师要正视这些问题,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学生的成长诉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特殊教育;良好行为;养成
引言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个性,个性决定命运。在特殊教育领域,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未来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因存在一些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良好行为的学习习惯。为此,特殊教育学校应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站在不同的视角,针对特殊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
一、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首先,要强化特殊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成长意识,让他们在自我调整的同时,拥有最基本的规则意识、礼仪意识、安全意识等,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将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强化特殊学生的学习习惯,可以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让教师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中,看出他们对特殊教育的期望,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站稳脚跟,保证特殊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强化特殊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成效,增强父母的责任感。因此,教师要深入认识和看待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提高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一)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
特殊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主要有:食堂日常管理,宿舍日常管理,课余日常管理,生活日常管理。学校要通过制定或实施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规章、规则、学则、学规等,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其中包含: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这对特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非常有益的。为此,学校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以规范特殊学生的行为,促进特殊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
例如,要想有效地培养特殊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就必须结合特殊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强化实践训练。由于个人行为习惯的最根本特点是实践性,所以要想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日常检查,如果不经常督促他们,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卫生习惯。通过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让他们看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是开展评比活动,树立典型。评比可以让特殊学生自觉遵守行为准则,而通过树立典型,可以给学生一个最直接的学习榜样,这要比管理者简单地讲道理或者用严格的规定来约束他们要容易得多。
(二)循序渐进,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在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时,教师应遵循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求他们严格遵守校规:上课时,要让所有人都遵守教室秩序,不得与别的学生打闹,不得无故离开座位。课后整理好自己的书桌、书包、文具等。第二个阶段主要是针对特殊学校学生的认知能力,制定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强化他们的学习平等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与普通学生一样,不妄自菲薄,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热爱学习,乐于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培养他们日常的行为习惯,比如正确的坐姿、规范的书写、认真做作业、勇于发问、思维活跃、团体协作。第三阶段,在预习,复习,思考,提问,总结等方面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这些特殊学生的身体情况和学习特点,可以让他们分工合作或者减轻他们的学习任务,保证每一个特殊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提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对于刚步入学校的特殊学生,教师可以在前两个月内,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示范教学、实习教学、教师辅导和校内评比等方式,制定科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引导特殊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大多数特殊学校的学生,在2个多月的时间内,就能自己洗脸、刷牙、穿衣、叠被等良好习惯,而且还能掌握饭前便后的正确洗手方式。做到不挑食、不偏食,要明白节约粮食的道理。整理好自己的事务,日用品归到原来的位置,桌子要干净整洁。此外,在生活课堂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洗衣服,鼓励特殊学生与其他同学相互帮助,积极帮助同学处理生活琐事。
(三)保持耐心,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时候,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一般学生比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一般都比较差,这是因为先天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而且他们非常敏感,在情绪上也很脆弱,不愿和别人沟通,自我封闭。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了解特殊学生的这些学习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有长期的激情和耐心,锲而不舍地帮助特殊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特殊教育中,简单重复地工作是常态。对于普通学生来说,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哪怕是洗脸刷牙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教师不断示范。尤其是对于肢体有障碍的同学,为此,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激情。对于特殊学生来说,学习一种简单的锻炼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能需要一周、几个月或者六个月,这个过程比较长,而且特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差,需要特殊教师要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因此,特殊教育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要有无条件的奉献精神,要乐于付出,帮助特殊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要对特殊学生进行正面的表扬与肯定,特备是在这些特殊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时候,教师多给予鼓励与支持。一句鼓励、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笑容,就足够让这些特殊学生感动。
(四)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里,学习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协助学生完成学业是特殊学校里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强化学生日常管理的基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保证特殊学生的学习行为更顺畅、更有秩序。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进行日常的学习管理,主要包括课堂与课外的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上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直接的影响,课外的实践教学、情景融合教学,能直观形象的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实行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时结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卫生观念、卫生管理水平较低,对其自身形象及课堂环境有较大影响。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生的健康行为,为学生作好表率。一般来讲,特殊学生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但他们或多或少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为此,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教学的功能,可通过角色扮演,将动作分解,逐步、细致演示。另外,学校要定期组织师生对校园环境卫生进行打扫,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干净美丽的校园环境,还可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渗透,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护我们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家。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洗手六步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重复实践,使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开窗、多清洁,并定期进行卫生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卫生环境对于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为了解决部分学生缺乏集体观念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可以实行卫生委员轮值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班级的卫生管理中来,在个人的参与和经历中,增强自身的健康意识和集体责任感,使卫生教育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扩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身作则、强化责任心,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开展对特殊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保持爱心和耐心,主动培养特殊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加大对学生的激励与支持,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何国秀.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讨[J].广西教育.2020(33):79+153.
[2]王玉龙.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特殊学生问题行为探究[J].基础教育参考.2020(07):74-75.
[3]王彩霞.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防护意识的培养[J].甘肃教育研究.2022(02):9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