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问能解惑,问能知心,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具体目标。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从主观拟定问题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学习中而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把提问的权力交给学生,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提高数学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问题,与老师在引导中抛出的问题组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一半过程。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乐于提问和提好问题呢?我在“简单的统计”教学中进行了有利的尝试。课一开始,课件出示学校门口对面的文具店中图书不好卖的一种情境。略一停顿,问:“你们认为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这样由于课件情境的作用,又为了能揣摩老师的想法,学生以很自然的主动参与进来,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时,我及时予以鼓励:“同学们真爱思考,善于提问,老师所想的问题都给你们猜中了,更有老师也没想到的。”通过这样的“加油站”为下面的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情感基础,老师又问:“刚才你们提了图书卖不出去是什么原因,你们能否来分析一下,问题可能出在哪?”这是让学生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自然也有了。
学生1:可能是书店的书太贵了。
学生2:那儿的书质量不好。
学生3:这家书店的书同学们都不太喜欢看。
……
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一引:“这样看来,要办好我们学校边上的书店,我们首先得去了解些什么?”学生被这一身边的新颖问题所吸引,有的学生便得意地说:这得了解我们同学们平时都爱看些什么书。这样同学们就自觉地形成了统计的需要,并为随后自主参与统计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有了学生交流喜欢图书种类的多样性、交流统计方法的多样化和对统计结果的评价,这是那样地出乎老师的意料。更有当学生的统计结果与书店实际销售情况有出入时表现出那种探根究底的精神,令我现在都难以忘记。学生找出的原因是“老师和家长等人对我们的限制和影响太多太大”。听到这里,我的心微微一震,觉得我的学生已经长大了。我也不失时机地在给予学生自主的机会:“如果你就是这家书店的老板,你现在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学生1:应该去调查更多的学生。
学生2:应让同学们回家去调查家长。
学生3:对老师也要调查。
……
问题由书店而来,又回到书店中去。学生在老板的角色体验中充分感受着统计对人们的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决策作用,深化了对统计价值的认同。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状况是老师要求学生要多提问,学生就会去想老师到底想要怎样的问题,怎样的问题才符合老师的要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好物质基础(让学生有话可说)和精神基础(让学生有话就说)。这也是学生自主参与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当老师把新颖性、现实性、趣味性的情境呈现出来时,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讨论、发现问题、提问就有了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就有了心脏——问题。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要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