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作 者:罗 威 (郎溪县实验小学,安徽 宣城 242100)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方针。立足体育教育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生命安全教育的渗透。教师借助两者的合力教育,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完善的生命安全技能,树立学生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优化体育教学实效的基础上,助推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命安全教育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结合体育教育的课程载体,科学落实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在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和科学锻炼的教育引领下,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信息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教师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主线脉络,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资源的教学补充,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协同讲解,促进学生的系统认知。例如,教师立足体育教材原有的健康饮食模块,作为落实生命安全教育的切入点。在健康饮食的知识传授中,教师为学生出示不同类型的食物图片。引导学生在视觉观察中,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认知,对食物是否营养健康进行判断。教师基于学生原有的饮食认知,对健康饮食金字塔进行细致讲解。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健康饮食的基本规律,纠正学生偏食、挑食的错误习惯。并鼓励学生根据自我健康评测,设计科学的膳食食谱,保障自身的均衡饮食。教师在生命安全教育环节,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说教,而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影视观看、图文注释和健康讲座的内容讲解中,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进行直观的视觉呈现,帮助学生掌握完善的生命安全知识。
二、体育游戏,规范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
教师遵循寓教于乐的基本原则,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游戏教学。在玩中学、学中做的体验认知中,规范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例如,在跑步体育运动中,教师将变速跑、障碍跑和接力跑进行内容整合。利用体育器械和日常工具,完成对游戏场景的搭建。教师合理设计游戏规则,让学生在躲避、速度和平衡中进行标准动作的完成,从而获得相应的得分。并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生命安全案例,避免学生在游戏竞赛过程中出现拉扯、碰挤等危险行为。教师借助体育游戏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游戏认知,了解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隐患,知道运动项目需要注意的事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玩乐游戏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正确的体育动作要领。例如,在障碍跑环节,学生根据根据游戏场景的特点,合理进行呼吸控制。在步幅、步频的科学调节中,做好自我安全保护。通过跑、跳、跃、跨等组合动作的力量分配和肢体协调,实现对游戏的通关。教师将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体育运动项目之中。在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学习中,形成科学的运动技能,建立良好的生命安全意识。
三、主题活动,拓展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明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落实策略。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拓展生命安全的教育内容。在体育教育的安全指导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安全防范,学会科学的自救能力[1]。例如,针对学生在放假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野泳、溺水、野外迷失等情况。教师以此开展主题活动,围绕安全宣传、防迷失和自救等环节进行系统教育。在安全宣传阶段,教师针对野泳和野外探险等活动进行安全教育讲解。阐述不明地域的潜在隐患,指导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避免危险活动的参与。在防迷失环节,教师开展开放性的专项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分享,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部分学生结合科学知识,围绕树木的稠稀、地物辨认和星斗指北讲解自己野外辨认方向的小技巧。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学习野外定向的基本方法。教师则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归纳,为学生进行教学补充,完善学生的综合认知。到了自救阶段,教师围绕学生在野泳过程中,溺水现象的发生。展示不同形式的自救视频,启发学生比较防溺水方法的科学性。在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自救方法的正确讲解,强化学生的自救技能。教师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围绕安全防范,安全认识和安全自救的整合教育,增强学生的生命安全素质。
四、应急演练,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践行
教师在生命安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做好实践训练的承接。通过开展科学的应急演练活动,在知识技能的内化理解中,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践行能力[2]。例如,教师模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在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学生利用书包做好头部保护,及时在桌子下进行躲避。面对大震之后,避免随意的走动,防止余震的发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升级难度,设置地陷、火灾等并发危险。指导学生能够在应急演练中,能够准确判断危险情况,作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利用湿布遮盖口鼻,防止烟尘和灰尘的吸入。通过奔跑、跳跃和前后翻滚等运动练习,培养学生的紧急避险能力,从而安全撤离危险区域。在面对擦伤、碰伤、软骨组织挫伤、脱臼、流血等问题的出现,学生运用体育健康知识进行诊疗和急救,防止和减少事故后果的加剧。在整个安全应急的演练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逃生、避险和救护等方面进行打分。结合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安全技能的匮乏、防护意识淡薄等问题进行针对指导,巩固学生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教师围绕理论实践的综合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防护行为和科学锻炼习惯。
五、结束语
教师明确认识到生命安全教育的应用价值,加强和小学体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借助显性的体育教学载体,在对学生安全知识、技能、思维和意识的整合教育中,为学生塑造良好的生命安全认识。教师充分发挥合力育人的优势,提高生命安全教育的效能。
参考文献
[1]赵婷婷,苏华.中小学体育课程融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3(2):3.
[2]阮大鹏.小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 2023(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