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于无疑处设疑 向更深处漫溯
作 者:许来友
(安徽省来安县汊河镇中心学校,安徽 来安县 239236)
大
中
小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于无疑处设疑,通过新问题的有效引领,可以重新启动思维,助推学生的认知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单薄走向厚重、从孤立走向整体,在多番觉悟中,最终收获知识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无疑;设疑;深度学习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之所以这样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习者所表现出来的“无疑”,通常并不是真正的无疑,而是囿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经验,根本就觉察不到问题的存在。浅尝而辄止,成年人读书尚且会这样,小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葆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貌似无疑之处发掘并提炼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真问题”和“深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有效引领,重新启动思维,再燃智慧之火,助推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
一、寻本,从肤浅走向深刻
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对知识的理解很难自发地透过表层直达本质。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适时设疑引思,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而达成对知识本质的深度理解。
例如,“2、5倍数的特征”这节课,常规的教法多在外部特征的发现、验证和应用上着力,虽然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很高,但对背后的原理却不甚了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显然是一种浅层学习。因此,再次执教这个内容时,笔者有意于课尾处设疑引思:“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为什么只要看个位而与其它数位上的数字无关呢?”学生当即告别了“无疑”的满足,陷入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却不能的愤诽状态。短暂的沉寂之后,笔者再次主动出手:“想一想,下面框住的整十数一定是2、5的倍数吗?”
通过自发的讨论交流,学生悟到:任何一个多位数都可以分拆成整十数和个位数两部分,整十数不管有几位数都一定是2、5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上的数是否是2、5的倍数就行了。后继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笔者再次如法炮制,学生进一步悟到:探究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先拆分重组、再逐项考察”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好方法。至此,学生不仅知其所以然,更掌握了探其所以然的方法。
寻本,是深度学习的必然追求,应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不仅仅局限于新知的探究环节。
二、求变,从单薄走向厚重
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变。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思辨,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使之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和厚重。
例如,在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由于学生课前已有利用教材附页做圆柱的经历,所以探究时可以很顺利的生成“从高剪开”的方法,从而快速得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如果教学就此转入到下一个环节,则学生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的理解显然是单薄的。为此,笔者及时抛出问题:“如果不沿着高而是随意的展开,能不能也得到这个计算方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方法千姿百态:有的斜着剪,有的弯着剪,还有的则是随意的撕开。但无论怎样展开,通过再次剪拼最终都可以转化成长(正)方形。在学生的探究已然结束之际,教师出人意料的荡开一笔,主动挑起事端,引发认知冲突,有效地拉长了学生的认知长度,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变得更加厚重。求变,是深度学习的应然之义,新授教学如此,习题教学也应这样。
三、促联,从孤立走向整体
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课堂教学中,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站在整体的高度去审视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或瞻前顾后实现纵向贯通,或左顾右盼以求横向勾连,从而提高学生认知的结构化水平。
例如,“公顷和平方千米”这节课,通过演算很容易得到“1公顷=10000平方米”的结论。但是,“为什么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到这里就发生改变了呢?”这是始终萦绕在学生心头的真问题,也是学生之所以屡屡犯错的深问题。为此,再次教学这个内容时,笔者借课末总结之机直接将问题挑明:“仔细观察下面的整理,猜一猜,在公顷和平方米之间会不会还隐藏了一个新的面积单位?”
教师的设疑立刻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公顷和平方米之间一定还隐藏了一个新的面积单位,且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都是100,这样看起来才更加自然和合理;少部分学生则持怀疑态度,理由是书上没教。对此,笔者故意不置可否,而是静观其辩。待双方将求助的目光不约而同地看向老师时,这才推出了“公亩”这一新概念,并引导学生猜得公亩的意义:公亩,也就是十米平方。由此,反观刚刚认识的两个新的面积单位,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公顷实际上就是“百米平方”,平方千米实际上就是“千米平方”。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新知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认知结构变得更加完整和合理。
又如,“千米和吨”的单元小结时,教师一般都会引导学生就这两块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但这种整理活动,通常只限于旧知的简单再现和罗列,对认知的升华几无用处。为此,再次处理这个环节时,笔者故意于无疑处设疑:“同学们,千米是长度单位,吨是质量单位,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单位,课本却把它们放在一个单元里学习。猜一猜,这会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因而很快勾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有的说,它们都是大单位,都是由小的单位合成的;有的说,它们都属于度量的单位,只是要度量的东西不一样而已;有的说,它们到低一级单位的进率都是1000,是一样的;还有的说,千米是由1000个米合成的,吨是由1000个千克合成的,所以吨也可以理解成“千千克”…… 从被动的回忆到开放的求联,学生探究的兴致更浓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了。
实践证明,教师于“无疑”之处精心设疑,常能令学生深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因而能迅速扣住学生的心弦,诱使学生的思维向着认知的更深处漫溯,通过多番觉悟,最终收获知识的深度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