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作 者:聂艳丽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长春小学 551719)

近些年来,随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风起云涌,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对此,我谈谈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才能够自觉主动的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甚至在课余时间还能够经常涉猎。纵观各个时期的语文课堂,小学语文是最有趣的,也是最能触动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难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在上课一开始,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身边的所见所闻开场,也可以一组看似“莫名其妙”的问题或者一组图片等等,都可以将孩子们的眼神迅速凝聚,把他们带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一上课老师就很神秘的告诉学生们他们家的小鸡居然会画画而且不用画笔,这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很想听老师讲下去。课堂上一个好的开端好比一场战役的突破口,有了好的开端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兴趣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性格特点,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通过图文、动画、音响及色彩等形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感知的鲜明度,从而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优美、生动、形象的句子,如:“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蜂罗列、形态万千。”这些“静、清、绿、奇、秀、险”的山水特点和优美画面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亲切体会与每感美感的熏陶,单凭教师着意的渲染赞叹似乎也颇显费力与空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录像片。那清澈碧绿的漓江水,形态万千的险峻山峰顿时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赞叹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在浓厚学习兴趣的促进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满怀激情朗读起课文来。在优美的旋律中,全班学生以陶醉在美妙的境界里。课文最后一段所描述的优美画面以形象地印进学生的脑海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意境已无须多言。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注重赏识性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很有哲理,但对于小学生并不适用,在他们看来,任何失败都是永久性的、灾难性的。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班上有几个“差生”,几乎每次都是他们几个交替出现问题,出于刚参加工作的热情,我经常指责和责备他们,然而并没有使他们改掉自身的缺点,反倒是毛病和缺点越来越多。实践也证明,以激励为主的评价对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小学生更热情、好胜、自尊心强、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言行给予赞扬,例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因为不少汉字都是学生以前生活中常见的,所以在《雨后》一课教学中,学生在预习、自读课文之后,老师就说:“有的同学已经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能不能当一次小老师教教大家?”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其中有位同学在教大家“摔跤”两个字时,边比划边说:“大家看嘛,‘跤’字是‘足字旁’跟人的双脚有关系,这右半边最后两笔就像两只脚交叉到一起,就容易摔倒了。”“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啊!”老师马上表扬他。“这样的好方法,老师还没想到呢!”其他孩子听了也都兴趣盎然,接下来跟小老师起劲地读着,远比教师领读时认真多了。在小老师的启发下,各种各样的识字方法也随之蜂拥而出,花样繁多,形式新颖活泼,充满童趣,学生的识字兴趣大增。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所以有人这样赞叹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从内心深处赞赏,欣赏每一位学生,与之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与成功感,体验到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精选教学方法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这样认为:“学习语文无非八个字,‘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罢了。”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大声疾呼,语文学习的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也就会越复杂,结果只能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应该是充满美感和自身对文本的体验,而不要过多地乱用教学手段,以至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语文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性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让课堂呈现出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表层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形式化、浅层化的倾向。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大家都快乐》一文时,让学生表演一个人听广播、两个人讲故事、三个掰手腕等,从中体会快乐。仔细想一想,这里的表演是毫无意义的,要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快乐,应让学生从有感情地朗读去体会,这样才能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有的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味追求课件的容量,追求教学形式的热闹,很多需要学生去做的内容也被教师煞费苦心地通过课件展示了出来,变成了现代化的“注入式”教学。因此,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必须使用得当,在“辅助”二字上下功夫,从目标着眼,从内容着手,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合理地选用多媒体,切忌赶时髦、凑热闹,以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除了上述的做法外,还应在钻研教材、设计板书、熟悉教案,优化教学目标、结构、方法、手段上多下功夫,把文本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在自读中感悟。多做“减法”,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