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江西新建下河调的文化开发研究

江西新建下河调的文化开发研究

作 者:顾 骞1 殷华宇2 (1.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2.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财经大学2023年学生文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江西新建下河调开发创意研究”(批准号 :江财团字“2023”28号0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以江西新建区下河调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其历史资料,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方法,揭示即将失传的民间戏曲下河调,如何成为南昌采茶戏的前世今生,从多元文化层面展示下河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进而梳理下河调作为戏曲艺术进行文化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新建;下河调;文化开发
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一个面,那么中国戏曲就是其中一条线,而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下河调就是一个点。中国戏曲艺术就是由这无数个点构成的一条线,各有特色,百花齐放;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下河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精华,它不仅仅体现了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奋斗精神还根植了音乐在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博大精深,始终为中国人提供精神慰藉和心灵慰藉。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分布于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新建区下河调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集中体现,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研究者由点到线再到面进行全面梳理,寻找其中的实践价值。
一、关于下河调
“南昌采茶戏”这一名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的,新建县的采茶戏下河调历来称为“新建采茶戏”或“新建调子”,简称“建调”,也就是下河调。下河调于2019年被列入南昌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采茶戏经历了道情戏、乞讨戏、三脚班、半班等形式,一直沿袭下河调。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逐渐创新和发展,出现了今天的上河调。新建采茶戏历史较为久远,至今已300余年,流行于南昌、安义、新建、进贤、奉新以及永修等县。据清道光年《新建县志》载,每逢岁末交替、春冬农闲之际,全县乡村,“上元张灯,家设酒茗,竟丝竹管弦,极永夜之乐,明末为最盛。”
清代道光年间,“三脚班”从农村进入南昌市区后,开始接触京剧、赣剧等地方戏曲风格。一些戏曲家受到鼓舞,谦虚地向赣剧和京剧表演艺术家请教。他们不仅学习了戏剧技巧,还学习了戏曲服装和舞台台步。通过对京剧的研究和学习,剧团的艺人也从原来的“三脚班”中增加了净、末之后,出现了生、旦、净、丑等各种职业。与此同时,规模不断扩大,戏剧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小戏曲和弦乐表演逐渐发展成为戏院中的大戏,并留有二十四本戏剧全书。
二、下河调的艺术特征
下河调根植鄱湖地区,风趣的方言特性使它十分有利于剧情的起伏变化和煽情。新建下河调既有鄱湖水乡渔歌拖音传情、柔和优美的特性,又有江南民歌、山歌狂放、一泻到底的神韵,易于学唱。
新建县采茶戏下河调是南昌地区的方言戏,有剧目较短、篇幅较小的特点,诸如《扳笋》、《秧麦》、《劝夫》等,剧情诙谐、幽默、动情、入理,极易打动观众心弦,其唱腔与方言结合紧密,适合南昌方言区的观众喜好。由于不断的创新和开拓,采茶戏下河调也博采其他剧种唱腔之长,使唱腔圆润、甜美、悠扬、上口。其代表作有打渔杀家、《十五贯》、《秧麦》、《辜家记》、《南瓜记》、《鸣冤记》、《花轿记》、《蔡鸣凤辞店》、《山伯会友》等等。其中《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花轿记》合称南昌四大记。由于不断的创新和开拓,采茶戏下河调也博采其他剧种唱腔之长,使唱腔圆润、甜美、悠扬、上口。
三、下河调的表演形式
下河调在早年的演出形式多为农村民俗节日时两人对唱,闲暇时沿村乞讨卖唱,演员一般为男性为主。明代著名昆曲艺术家魏良辅对新建县下河调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结合了北方戏曲的长处以及弋阳腔、昆曲海盐腔和民间茶曲的唱腔特点,并且融入了南方戏曲的温婉特点,培育出了温润怡人的一种新颖的唱腔名为“水磨腔”,即采茶戏分支的唱腔“下河调”,形成民间采茶戏“三脚班”初始唱腔长调的特点。
江西的地方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唱腔形式上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民间采茶歌和采茶舞。它的特点是一唱众和;在舞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演奏者在每一个乐句结束时演唱“呦呵”、“咦呦”。歌唱、锣鼓伴奏,使旋律更加优美,节奏更加清晰,风格独特,也更容易被广大劳动者传唱。
在唱腔风格上,吸收了湖北黄梅采茶戏发展起来的“下河调”,但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同治初年,在原有行当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个行当:花脸、老旦和老生,并有了花旦与青衣的区别。由之前的四唱三打发展为七唱三打,也就是七个歌手和三个锣鼓手,这意味着形成了“半班”。当时的曲目相对丰富,但器乐伴奏仍然很单一,没有弦乐,服装和道具也相对简陋。
四、存在的问题及创新
1、问题:由于调演剧目旋律、表演形式老套和演员专业素质技能的严重缺陷以致诸多活动的开展多拘泥于形式,致使下河调难以开拓创新,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虽然近些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了财政支持,有关部门及专家开展了下河调的宣传,但笔者近两年多次赴新建区实地采风考察发现,下河调剧目演出排练还是演员技能训练很不乐观。一些长期积淀的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这一优秀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
2、创新:挖掘下河调音乐文化基因,普及性传播文化经典;规划下河调音乐精品建设,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构建文化数字化发展路径,增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创新下河调音乐开发创意模式,融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五、结语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要“建立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国。”本研究旨在在传承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下河调的基础上汲取精华,弘扬传统文化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