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红色文化融入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阜阳市第十六中学红色经典为导航的“石榴红”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融入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阜阳市第十六中学红色经典为导航的“石榴红”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作 者:1.李 伟 2.杨 佳 (1.颍东区教育局教研室,安徽 阜阳 236000;2.阜阳市第十六中学,安徽 阜阳 236000)

 

红色文化融入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阜阳市第十六中学红色经典为导航的“石榴红”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1.李   伟   2.杨   佳

(1.颍东区教育局教研室,安徽  阜阳   236000;2.阜阳市第十六中学,安徽  阜阳   236000)

 

本文系阜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红色经典导航下校园文化建设之学校特色价值体现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SZ22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石榴红”文化立足于立德树人,红色经典中的文学、影视、美术等在“石榴红”校园文化中具有特殊教育意义。如何有效运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红色经典的导航作用,引导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石榴红”文化自觉承担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红色经典,校园文化,导航作用

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在新时代、新任务下,安徽省阜阳市第十六中学贯彻落实党的立德树人总目标,充分发挥经典作品的德育教化、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探索出一条以红色经典为导航,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路径,以学生核心素养为要义,既契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宗旨的“石榴红”校园文化。

一、探根溯源 党旗映得“石榴红”

(一)先辈寄语“石榴红”

2002年7月阜阳市第十六中学搬迁到原阜阳市粮食中专学校校址。2004年,阜阳粮校移交地方政府,在整理移交人事档案的过程中,学校发现老红军孔祥堂的先进事迹。孔祥堂参加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多次战役,解放后一直隐姓埋名甘当粮食系统普通一兵。后来,曾听孔祥堂讲过,当年的粮校旧址曾经是刘邓大军某部的指挥所,驻军连长石六洪曾在这里栽种大片石榴树,寄语革命事业像石榴紧密团结,像党旗一片火红。

(二)办学彰显“石榴红”

2017年,师生们关注到校园内背阴处有一片石榴树,她扎根贫瘠,却在默默中结出了满树的果;她虬枝嶙峋,却透出坚韧的灵魂。“石榴”谐音“十六”,正契合阜阳市第十六中学校名;“石榴红”取自石榴花的颜色,是色度最高、纯度最高的红。学校结合红色办学历史、办学特色,着眼于更高价值追求的“石榴红”文化应运而生,以期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引领学生面向新时代价值体系健康成长,倡导学生读经典、做红色基因传承人,彰显学校特色文化。

(三)党旗熏染“石榴红”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们拥有丰富的红色经典作品,其中塑造的诸如李大钊、周恩来、袁隆平、邓稼先等光辉人物,灿若星辰,形成民族之魂。而校园中如此绚烂、高洁的“石榴红”,正是师生们思想纯正、志虑高远的精神之源,这恰与红色经典所孕育的民族气质相吻合。

“石榴红:让社会、家国因我更美好”是阜阳十六中全体师生共同的信念,响亮地提出要培养对社会、国家的有强烈责任感、有时代作为的时代新人。“志虑纯正、卓越敦行、果敢自强、共创共荣”的“石榴红”精神逐渐在师生中孕育生根,学校所有的教育行为都在自觉地践行着“石榴红”文化的精神要求。

二、经典导航 特色凝为“石榴红”

阜阳市第十六中学把“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把立德树人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将红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把红色经典作品转化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学生的积极认同转化为主体内在的精神力量,正确引导青少年认同并自觉践行红色文化,扎牢中华民族之根,锻造中华民族之魂,砥砺民族复兴之志。

(一)系列“红色经典进校园”活动生机勃发

学校将红色经典融入到校园环境创设中,设立红色文化主题宣传橱窗,悬挂主题标语、横幅等,让学生时刻浸润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之中;将红色经典融入校园活动开展,举办“百年党史天天读”、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红歌比赛、红色电影欣赏、红色教育主题班会课等活动,多次举办“传承红色基因 担当时代使命”主题征文比赛、剪纸作品展、讲红色故事比赛、“礼赞百年华诞”书法比赛和绘画比赛等。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安徽省读书创作活动、市区级各类爱国主义主题活动,每年获省市级表彰学生三十余人,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在校园内蔚然成风,充分发挥着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融合“红色基因进课堂”活动如火如荼

学校将红色经典融入教学工作中,利用课程思政,打造红色课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教育思想。老师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统编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红色文化内涵,把红色基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红星照耀中国》里领略历久弥新的红色魅力,《老山界》里体会红军的坚定信仰和昂扬的革命情怀,《回延安》中见证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党的革命精神谱系在课堂上熠熠闪光,深化着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培育着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作品入社团”研讨

师生们以榴韵文学社、书画社为活动阵地,成立翰墨社团、朗诵社团、剪纸社团、话剧社团、合唱社团等,每周定期举行活动,把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学生自导自演的情景剧《我不能走——邓稼先》《烈火中永生》、话剧《五四风云》《播火者》、诗朗诵《我宣誓》《可爱的中国》、舞蹈《映山红》《追梦人》、创作的红色主题书法、绘画、剪纸作品等,使根植于心的爱国情怀更加浓烈,扩大了经典作品影响力。学生在广泛地诵读、演绎红色经典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奠定精神底色,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四)以“石榴红”师道论坛为阵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定期开展“石榴红”师道论坛,引导广大老师们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在课堂内外自觉践行所教所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由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作党课学习及专题报告,《党史教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初心不忘育人本色,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百年奋斗,接力辉煌》《勿忘初衷,铭记责任》等来自一线教师的分享,使红色经典时时走近教职工,进一步坚定了教师们的理想信念,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以“石榴红”校本研修为依托,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以守好“红色根脉”的政治高度,围绕红色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开发校本课程,撰编了《耀眼的“中国红”》系列校本教材。校本教材以“红色故事读本”“红色书画作品欣赏”“红歌欣赏”等不同的文艺样式进行分类,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革命题材文艺作品,通过红色精神正面引导和熏陶感染,让“红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红色基因成为涵养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力量。

三、守拙抱朴  丹心惟系“石榴红”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阜阳市第十六中学在“石榴红”校园文化理念的引领下,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强大精神动力,培养继承红色基因的“石榴籽”。把炽热的爱心当作初心,把火红的青春当作本真,丹心一片惟系红色文化,用红色经典丰富和拓展着“石榴红”校园文化的内涵。积极推进红色经典进校园,是学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

“红”花结“红”果。阜阳市第十六中学全体师生就像红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精神相依,彼此赋能,凝心聚力,团结奋进。2020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公布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阜阳市第十六中学的《“石榴红”文化  点染火红的青春》案例成功入选;“石榴红”文化浸润着师生的精神,十六中学子学业扎实、素质发展全面,在科技、艺术、体育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

学校将持续构建石榴果似的成长共同体,创造性建设爱党爱国、团结奋进的“石榴红”精神家园,通过开展“石榴红”校园文化课题研究、设计“石榴红”校园景观、开发“石榴红”校本课程等方式,建设“石榴红”校园文化。

学校将致力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坚持多元发展,开发石榴干、石榴叶、石榴花、石榴籽系列课程,使红色文化浸润到每一位学生心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让师生在润物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担当起基础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双重任务。

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实施红色经典开发与校园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发挥红色经典的德育教化、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利用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阵地,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理想,促进校园文化积极向上健康发展,使红色文化成为学校特色文化价值体现。

“石榴红”校园文化立足于红色经典,契合于时代脉搏,与青少年认知规律相融合,可操作性强,是新时代中小学教育的创意探索。“石榴红”文化持续以红色经典为导航,以校本研修为依托,引导师生凝聚共识、放眼高远、心怀家国,传承革命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赓续奋斗。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页。

[2]罗晓航; 刘家明:创新教育方式 传承红色基因[J].人民教育,2022年第2期:64-65.

[3]雷艳妮:浅析红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导向[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