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作 者:肖明琴 (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中学 561200)

素质教育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国公民,必须拥有地理知识。由于当前初中地理课作为非升学考试科目,地理课在部分人心目中就成了所谓的“豆芽课”,学生学习起来随意,懒散,甚至上地理课却做着其它科的作业。地理教学陷入困境,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甚少,不能很好的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特别是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地理知识在教育环节中更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掌握地理知识,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谨以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谈一谈体会。
一、将生活融入地理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活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愉悦的“生活重现与体验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地理的奇妙与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首先我们强调地理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学科,早在人类出现就接触了地理的范畴。人们重视地理还在地理和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都离不开地理。工作生活的环境、出门看天、哪里的景观多、选择房屋的朝向等,都是地理方面的学问,甚至说到古代的风水学,孔明借东风等都和地理有关。一个人学识渊博通常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以说地理“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离开地理就寸步难行。
此外,教师还可以联系社会上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大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由于科技通讯的发达,全球各地每一个角落随时随地发生的事都会展现在你的面前,地理老师应该十分关切这些信息,并通过老师的筛选,把那些反映社会进步的,对同学有激励作用的地理方面的信息结合课堂教学讲给同学,让他们感悟到时代的进步。我们经常结合我国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环保、节能,以及身边的巨变,如:旅游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交通条件的改善等等,讲给学生听,这样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
二、轻松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这样的教学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讲授“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时,学生对“宇宙”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教师只要把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故事一讲,然后问“孙悟空是不是到了天边呢?没有,他翻百个跟头也不能到达天边。”这样给学生形成“无限大”的概念。“天”就是“宇宙”,那么“宇宙”就是无限大的空间,无限长的时间。在讲时区日界线时,可用悬念引入:“妹妹年龄一定比姐姐小,但却有比姐姐大的妹妹,你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这样就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他们的兴趣更为重要。特别是老师的语言应尽量讲求生动性、艺术性。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思想特别集中,对跨越“日界线”的日期变更情况容易理解,掌握得牢。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形成空间概念。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些地理概念靠语言、地图、板图可能还是难以让学生理解,若在教学中把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帮助学生利用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概念,并形成空间观念。如讲“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概念时,可先打出绘有黄河未形成“地上河”时的河道横剖面图,接着讲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年复一年的沉积,不断抽动绘有向上凸的泥沙沉积带投影片,说明河床不断抬高,进而造成水位不断升高。这时可向上抽动绘有河水横断面的水位线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涨的水位而两岸不断加高堤坝,再向上拉动绘有不断加高的堤坝投影片,这样,就展示出河床高出地面的清晰画面。一步步的演示,配合教师的讲解,就把“地上河”这一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运用多媒体还可以突破难点与突出重点,优化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如果借助动画课件则可以形象的向学生展现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如在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学习中,用动画演示这两者在一年中在全球的变化情况,根据演示请学生归纳出规律,这样一个很难讲清的难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并掌握。
四、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的引言和结尾,激发学习兴趣
课的导入和结尾,对一节课至关重要。艺术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欲、注意力等方面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搞好每一节课的结尾,不仅是使一节课的内容系统化,概括化,起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促进应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能力,也会发生良好的影响,并为以后学习新课提供条件。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和结尾。如在讲黄河一节时,可这样导入新课:“提到黄河,我们总想到两层含义,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祖国的母亲河;二是黄河千百年来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数次深重的灾难,是一条著名的害河。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黄河呢?”接着进入新课。这样导入,学生兴趣盎然,想立刻知道黄河到底是怎样的河流。结尾时可设置悬念性结尾如“从这节课内容中,我们知道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祖国的‘母亲河’。可为什么却又说它是一条著名的害河呢?”这样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为下节课中“中国的忧患”和“根治黄河”两个问题作了铺垫。又如在讲《国际日期变更线》这节内容时,可提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对在海轮上出生的孪生姐妹,姐姐倒比妹妹小一天,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更大可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搞活课堂气氛。
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自觉地从事学习,而且能起着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通过教师激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并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奇妙无穷,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