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非遗视域下新疆曲子剧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视域下新疆曲子剧的传承与保护》

作 者:马尚伟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财经大学2023年学生文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新疆曲子剧保护研究”(批准号 :0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新疆曲子,融合了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是新疆唯一的汉语言地方曲种和剧种。2006年新疆曲子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此,新疆曲子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传承和发展中出现了演出内容混杂、发展空间受限、传播途径不畅、人才培养断层等问题,本文试图阐述相关解决措施,以期让新疆曲子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曲子剧;传承与保护
2003年国家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后,关于保护中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就相继的产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这为新疆曲子剧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一、新疆曲子剧发展问题及瓶颈
在非遗戏曲的传承和保护中,各地政府经费扶持、资源保护、专业人才吸纳等方面功不可没,但新疆曲子剧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剧目内容混杂、传播发展空间狭窄、传承人断层等弊端等问题。
(一)演出内容不一 发展空间受限 
新疆曲子剧的表演形式,早期是以自乐班(又名“座台子”)为主,表演人员以业余居多,日常他们各有营生,只是在庙会时节搭台演出,偶尔也有在各地的集市上表演,近代成立了专业的曲子剧团。目前从新疆曲子剧形成的历史看,已先后挖掘出50多个传统剧目,47个唱腔曲调和10余个曲牌,在长期的运用中有所丰富和发展,体现了不同民族戏曲艺术之间的相互碰撞、融合。    
如《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等唱段外,在早期发展中并没有固定的演出内容,演出人员也并非经过专业的训练,演员对作品演绎的主观性较强,延伸出的“支杆”较多,这对于新疆曲子剧的创新性而言是毋庸置疑的。从体量上来看,新疆曲子剧目前存在的专业剧团、业余戏班较少,演出内容缺乏统一;曲子剧融入到了新疆民众的礼仪、节日当中,如婚丧嫁娶、成人礼等重要场合,体现出表演空间和契机的单一性。
(二)传播途径不畅 人才培养断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为“非遗”音乐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途径。近年来,新疆曲子剧团在剧种的挖掘、搜集和整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先后编辑出版了《新疆曲子辑注》1000 册、《郭天禄新疆曲子弹唱集》等作品集及著作,出版了新疆曲子经典剧目 VCD 光碟 3.5 万[1]。新疆曲子剧的主要传播途径依然通过身体媒介、符号媒介等方式,传播渠道较为单一且受限于传统媒介的覆盖面窄、时效性差等因素。新疆曲子剧的传播缺乏多媒体平台的搭建、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观感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融合于同一媒体集中呈现,可更快速、全面、生动地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2]。
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在于技术的传承,而技术的传承就在于传承人对非遗文化所汲取的能力。目前新疆曲子剧的民间艺人正逐步老龄化,而接续的新人在唱功和舞台身段方面又没有太多的追求,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延续传承人、避免人才断层迫在眉睫。
二、新疆曲子剧传承发展策略
(一)守正创新 多业态融合
对于“非遗”传承而言,做好守正创新的前提下还需要有独特之处才能不断创新以赋予其更强盛的生命力,依靠专业剧团对演出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演出内容;设立子剧团,由总剧团集中管理协调演出时间内容等,确保演出质量,给予演出人员编制纳入剧团管理体系;搭建畅通的学习平台,对于新剧本的创作、老剧本的复排、剧团演出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观摩;当地政府做好牵头引导工作,给予新疆曲子剧演出所需场地、道具等物质条件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业剧场、打造“新疆曲子剧季”、增加疆外的巡演场次,同时将新疆曲子剧与多业态相融合,探索“新疆曲子剧+”的模式,与艺术节、旅游、乡村振兴、贸易等方面相结合,让新疆曲子成为文旅融合的品牌,扩大知名度和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人才培养 多媒介传承
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宣传的方式,做好宣传软件运营,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热门APP定期直播开拓传播平台;注重新疆曲子剧贴合群众生活以及社交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建立新疆曲子剧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的支持,科学的对受众群体进行传播,逐步形成圈层化。传承人断层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剧团人员的招募、适当降低准入门槛、保障剧团演员底线收入、减少演员的后顾之忧;剧团应定期组织交流学习,挖掘具有潜力的传承人、采取“老带新”传帮带的传统方式进行培养,同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奖励表现优异、在对新疆曲子剧传承中有突出贡献的成员、实行考核制度奖惩分明,适用范围下至日常排练上至剧团管理,加强现有演员的职业素养,增强其创作、学习能力以及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新疆曲子剧的传承和发展需在内容创作、传播途径、人才的接续培养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模式,利用现代文化传播的方式,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新疆曲子非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愈加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实践中不断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不竭的动力,促进各民族现代文明新风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海军,吴丽娜. 百年剧种,如何保护不遗憾[N]. 昌吉日报(汉),2011-03-10(003).
[2]张兰芳,王烁达.媒介变革与戏曲艺术传播的多元形态[J].四川戏剧,2022(05):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