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数字化时代下云南布依族 八音坐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数字化时代下云南布依族 八音坐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作 者:1.王 芳 2.谭良举 (1.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云南 昆明 650000,2.罗平县音乐家协会主席,云南 罗平 655800)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布依族八音坐唱的音乐形态与传承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1YJC760076)阶段性成果;云南省哲社科基地项目“怒江傈僳族民族乐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YB2020071)阶段性成果。
 
摘   要:布依族八音坐唱是流传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布依族地区的布依族传统音乐品种之一。云南省境内的布依族八音坐唱流传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罗平县鲁布格乡的部分布依族村落,其音乐传统源自一江之隔的贵州省兴义市布依族地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云南当地八音艺人通过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在原有八音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独具云南本土特色的八音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八音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研究云南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传承与发展,对挖掘和保护我省布依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乃格村;布依族;八音坐唱;数字化时代;传承发展
布依族八音坐唱是我国布依族传统音乐品种之一,又称布依八音或八音坐弹,布依语分别为“Nanghnauz Beedtyiny”(八音坐唱)、“Buxqyaix Beedtyiny”(布依八音)或“Nanghdiz Beedtyiny”(八音坐弹)(1)。这是一种以器乐合奏为主的仪式性弹唱表演,主要流传于滇黔桂三省交界处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以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兴义、安龙及册亨为核心。云南省布依族八音坐唱流传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罗平县鲁布格布依族苗族乡的个别布依族村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罗平县板桥区长底村、德沙村曾出现民间艺人表演布依八音,但之后已经失传。长底村现已成为罗平县长底布依族乡。因此,与黔西南州相比,云南布依族八音坐唱发展较晚,目前其音乐传统源自一江之隔的贵州省兴义市布依族地区,包括曲调、表演形式、音乐风格等,都与兴义八音一脉相承。2022年,罗平县布依族八音坐唱成功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云南省罗平县鲁布格乡乃格八音坐唱团是我省目前唯一一支已经形成规模体系的布依族八音乐队。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该乐队通过简谱编辑软件、网络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原有八音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独具云南本土特色的八音文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八音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对乃格八音团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我省布依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现有传承方式和发展现状,以此为挖掘和保护我省布依族传统文化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一、乃格八音坐唱团简介
乃格八音坐唱团(以下简称“乃格队”)成立于2017年,是一支由罗平县鲁布格乡乃格村布依族村民组成的八音坐唱队。目前乐队成员已从原有的31人发展至40余人,其中主要男队员11人、女队员23人。该队是以传统八音乐队成员编制(2)为基础而发展壮大的新型八音乐队(如图1所示)。根据笔者在滇黔桂三省的田野调查,这种新型的八音队主要应用于舞台表演,在南盘江流域的布依-壮地区均有使用。同时,乃格队使用的乐器也在传统八音乐器(3)的基础上增加了布依铜鼓(如图1所示)。该队的传统表演曲目包括《贺喜堂》、《卜嘿档》(汉意:客来到)、《竹笋米酒迎宾客》等。其中《贺喜堂》《卜嘿档》及《竹笋米酒迎宾客》与兴义地区的八音调一致,其余曲目多由领队刘勇编创。
 
领队刘勇作为罗平县第三批非遗传承人,不仅在团队组织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团队关于本土八音坐唱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也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刘勇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布依族传统音乐,包括布依山歌、勒尤吹奏、竹叶吹奏等表演。自2019年以来,刘勇跟随罗平县文化馆以及当地文化站老师学习了更多的音乐基础知识、乐器演奏和歌曲演唱。在文化站的音乐培训过程中,刘勇勤学好问,在与笔者首次见面时就曾专门请教有关简谱编辑软件的相关问题,并在笔者建议后自学电脑简谱编辑软件。通过四年的努力,刘勇的音乐才能获得了非常大的提升,不仅熟练掌握了JP-Word简谱编辑软件的应用,还学会了制作精美的布依族乐器如牛骨胡等。自乃格队成立以来,成员们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使乐团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关注,逐渐形成了一支在我省小有名气的布依八音队。
二、八音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相较于贵州布依族而言,云南省境内布依族具有以下两点特征:1)云南布依族人口较少,约5万人,省内70%以上的布依族居住在罗平县境内。而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在全国约360万布依族人口中,97%的布依族集中分布在贵州省。2)云南省境内布依族于1982年才得以识别确定,晚于贵州地区布依族识别28年。(4)从地理历史层面看,罗平县与贵州兴义比邻,具有较近的族源和地缘关系。而这种亲密关系正是直接影响罗平地区布依族八音坐唱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跨江移植的八音传统
乐团成立初期,乃格队的训练主要依赖于从兴义聘请来的八音艺人的指导。由于两地相距很近,82公里的路程仅需要不到两小时的车程,因此两地艺人的八音交流十分频繁。与乃格村交流较多的是兴义市平岸村的八音艺人,主要有吴念邦、王兴才、卢宝明等几位男艺人。他们到乃格村以传授八音胡琴(牛骨胡、牛角胡、葫芦胡和大芒胡)、月琴、笛子的演奏技艺为主,除了以一对多的方式进行教授外,他们也经常参与乃格队的日常表演实践。正是由于这种异地传授方式,使得传统八音文化从贵州兴义直接进入到云南罗平,兴义的八音艺人成为了八音文化的移植者。
通过兴义艺人的传授,乃格八音艺人掌握吸纳了许多兴义地区八音音乐传统。首先,传统曲目《贺喜堂》《卜嘿档》《竹笋米酒迎宾客》如今仍然是乃格队的代表性表演曲目。在初期阶段,乃格队对这三首曲目的学习是按照兴义地区这些曲目的简谱进行的,且该队的演唱和表演均与兴义地区相同。从2022年以来,领队刘勇对这三首曲目进行了适当的编排,比如在乐段之间加入了布依语女声念词等,形成了乃格风格的代表性八音曲目。其次,乃格队的表演形式也与兴义地区的八音风格一致,即一种没有“拜堂”仪式舞蹈表演的主流八音风格(5)。再者,乃格队还保持着与兴义地区八音队相同的表演场域选择标准,即可为“红白喜事”进行表演。值得注意的是,在八音流传地区,有“拜堂”仪式舞蹈表演的八音队是只能为“红喜事”进行表演(如安龙新桥布依八音队、册亨巧马新市民布依八音队等),“白喜事”是这类八音队的禁区;而使用没有“拜堂”仪式舞蹈表演的八音队(如兴义平岸八音队)通常是可以为“红白喜事”进行表演的。由此可见,乃格八音坐唱团的整个八音传统深受兴义八音影响,亦可说是兴义八音传统的直接移植。
(二)八音新发展:云南传统乐器的使用
近两年来,刘勇在乃格村民的八音教学中加入了云南乐器葫芦丝,并教授乃格队中女艺人们进行吹奏。葫芦丝属于云南少数民族吹管乐器,不属于传统布依八音乐器。然而,正是由于葫芦丝的特殊地方性文化特征,刘勇大胆尝试突破源于贵州的八音传统,在乃格八音表演中加入云南葫芦丝,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乃格八音文化。目前,由于艺人们还未熟练掌握葫芦丝演奏技艺,因此乃格队还未能在正式的八音表演中采用葫芦丝。刘勇称这种创新是为了“增添云南特色”。不难看出,布依八音虽然是从贵州移植到云南,但在云南扎根后,当地艺人在保持其核心传统不变的同时,依然在不断寻找各种契机来对这一移植而来的音乐文化进行本土化。这是一种对本民族传统的认同过程,也是一种对本民族传统进行本土再造的过程。
(三)新曲目的编创:JP-Word简谱编辑软件
领队刘勇在从兴义移植过来的八音传统曲目的基础上,通过结合罗平当地的布依族音乐元素,如山歌、木叶曲调等,利用JP-Word简谱编辑软件创作了许多八音作品。这些新作品中即包含新编曲目如《八音千古唱》《布依八音迎贵客调》等,也有对兴义曲目的改编,如《布依米酒迎宾客》即是兴义《竹笋米酒迎宾客》的改编曲。
据刘勇介绍,JP-Word简谱编辑软件大大提高了他的音乐创作效率。他在文化部门学习到的音乐知识(简谱知识、基础乐理等)通过这一软件,统统付诸实践,不仅激发了他的音乐创作兴趣,更为乃格队的发展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技术支持。打谱技术的融入是乃格队优于其他黔西南大部分八音队的重要条件。根据笔者的田野资料,滇黔桂地区的八音领队艺人几乎不使用打谱软件进行八音曲调记录。绝大多数领队缺乏电脑技术知识和音乐基础知识,而且他们也不屑使用打谱软件进行记谱,他们更愿意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八音传承。刘勇是目前极少数能够熟练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并能使用简谱编辑软件进行八音记谱的八音领队。
三、新媒体对八音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数字时代背景下,作为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大本营的乡村社会也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中经历着转变。与其他地区八音艺人一样,乃格的艺人们在宣传和推广自家八音文化的方式上,也选择了当下使用最广泛的两大媒体平台——“抖音”和“微信”。
刘勇是乃格队中最早也是最为频繁使用“抖音”平台推广八音音乐的艺人。他的第一个“抖音”视频就是一个宣传多依河畔布依八音的音乐表演视频,发布于2020年5月22日15:48。截止目前,刘勇已在自己的“抖音”平台上发布792个视频作品,获赞14.1万,关注人数8748,粉丝人数6779,并建立有自己的“直播动态”和“Ta的音乐”。在刘勇的视频作品中,有近90%是关于布依族音乐的,包括由他个人演唱或演奏的布依族音乐、他对当地艺人的布依族音乐教学以及集体布依族音乐表演,其中关于布依八音的视频约占三分之二。通过观察刘勇的“抖音”平台,与其进行平台对话的多为他的同乡或是认识他的朋友。这些“抖音”访客十分支持刘勇对布依族音乐的视频,许多人称赞刘勇的视频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刘勇也在“微信”平台上对八音文化进行宣传。然而,也许是因为“微信”平台的功能是以对话交流为主,因此刘勇在微信的“朋友圈”和“视频号”中并没有大量植入视频,少数的八音视频也是他从自己的“抖音”视频中挑选植入而来。但对于有关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分享的活动而言,刘勇主要还是使用微信对外界进行八音宣传推广。
从社会活动的活跃度来看,刘勇算得上是当地的乡村精英。他将现实生活中的八音活动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编辑和传播,无疑对乃格八音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广作用,加速了云南布依八音与其他地区布依八音的交流交往活动。更重要的是,刘勇在使用这些媒体的过程中,更加强化了他在现实世界中的权威性,加强了村落社会对他权威地位的认可。正如吉登斯的理解那样,媒介是储存权威性资源的载体,媒介技术让各种社会关系得以跨越时空而长存,使信息的恢复或回忆成为可能,进而成为一种社会控制方式。(6)而刘勇这种个人权威性的提升又是推动由他负责管理组织的乃格八音的关键性力量。换言之,新媒体的介入是乃格八音坐唱团在数字时代中必不可少的发展动力。
四、结语
云南布依族八音坐唱虽然源于贵州兴义,其发展也晚于贵州八音,但云南本土的八音艺人对于移植而来的八音文化却具有着独特的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乃格八音坐唱团的艺人们在接受和保持从贵州兴义移植而来的八音传统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体现自己的本土特色。通过对传统曲目的改编和对云南乐器的增加使用,乃格队的布依八音在近年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在领队刘勇的组织带领下,简谱编辑软件增进了刘勇对队伍表演曲目的编创效率;加上新媒体社交平台的辅助宣传作用,乃格八音坐唱团及其表演迅速在地方社会中被人们所熟知。云南罗平县乃格布依族八音坐唱团,作为一支新生队伍,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的推动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八音传承方式,并在多媒体时代中寻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
 
注:
(1)本文中布依文采用1985年颁布的《布依文方案》(修订稿)中的拉丁字母拼写原则,并依据《布依汉词典》完成书写。本人根据各地艺人的访谈记录,三个布依语称谓的汉字音译分别为:“布耶别音”“囊铙别音”或“囊笛别音”。
(2)传统八音队通常由8―12人组成,每支队伍包含4名女队员参与歌唱或舞蹈环节。
(3)传统布依八音音乐必须含有8种不同音色的乐器声音,故标准的八音队固定含有8种布依族传统乐器,即箫筒(或用笛子)、牛骨胡、牛角胡(有时用葫芦胡或大莽胡)、葫芦琴(多用月琴或三弦代替)、竹筒(又称竹琴,一种竹子制成的敲击乐器)、刺鼓、镲及小马锣(或用包包锣代替)。
(4)郭净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6页。
(5)根据笔者田野资料,目前八音表演风格包括两种,一种没有“拜堂”仪式舞蹈表演,一种具备“拜堂”仪式舞蹈表演。前者为主流八音表演形式,遍及整个八音流传区。后者受布依戏影响较大,主要流传于安龙县和册亨县的少数村寨。
(6)安东尼·吉登斯:《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6页。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媒介、社会与世界: 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2]董秀团.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民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云南大理白族调为例[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0(4): 105-110.
[3]郭净等主编.云南少数民族概况[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
[4]雷焕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J]. 文化学刊, 2020(1): 47-50.
[5]马卫星、岳亚.“互联网+”教育视野下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音乐与表演, 2021(1): 175-178.
[6]孙信茹、赵亚净.“微信”与“大义”: 微信使用对乡村精英权威构建的影响——对大理白族村落的田野考察[J]. 民族学刊, 2021(3): 64-73/101.
[7]田联韬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8]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王芳,布依族,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民族音乐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谭良举,汉族,罗平县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原罗平县音乐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