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作 者:周德龙 (贵州省六枝特区折溪彝族乡中学 553407)

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已引起普遍关注,就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少人发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虽只有十年的时间,这期间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从许多失败和成功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要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努力。学习兴趣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像达尔文等著名的昆虫学家科学家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对某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探求兴趣。由此看来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首先得要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讲究艺术,把教学组织得饶有趣味
语文教学是诸多学科综合作用的复杂的师生双边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灵活地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帮助教学,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活泼,有越有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还要懂得一定的艺术,如能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定能突破呆板的教学方法,并且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时,可以先播放录音朗读,让那高亢深沉的男中音语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用娓娓的歌声将词演唱一回,把学生的情感再推向一个高潮,这时学生的情绪异常激昂,在这种状态下再完成知识的传授,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一些古诗词的时候结合诗词内容恰到好处地画一些简笔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上《天净沙?秋思》这首著名的小令时用简笔画画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和瘦马,辅之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就可以很快的领会本文的主题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语文教学本身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教师的语言是表达这种艺术的载体,语文教学如果没有好的艺术载体,感染效果势必削弱,从艺术角度看,精美的语句伴随着优美的语调,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悦耳、轻松的愉悦感,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运用这一艺术手段,更能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精神振作,注意力集中,产生强烈的接受知识的欲望,并积极有效的进行思维。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调呢?一是动听,要根据情况或纯美丰厚或清脆圆转;二是管用,就是要制造课内特有的教学气氛,或亲切温和,或严肃郑重,或滑稽幽默。
二、语文课堂教学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语文教师要进一步认识、理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2)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为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还要认真实施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实行开放式、多渠道教育。
新课程的实施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使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主动创造条件,实行开放式的教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对学校周边的社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或知识咨询等,使学生经过切身体验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印证课本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许多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反映,几天、十几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增长的见识,在课堂上和书本里是难以找到的,往往比在学校一个学期受的教育收获还大,印象还深。可见,社会实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是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它在尊重中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上,实施现实教育,真正贯彻了主体性原则。
 2.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师目前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与过程有机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获得和谐的发展;同时,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那么,如何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按目标教学的要求,目标的实施过程应是:检测前提目标、导达基层目标、助达高层目标、检测形成目标。其中高层目标的助达,难度较大,正如一出戏的高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
三、教学方式要多元化
  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当中,教学形式也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多元化发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通过最先进的教学方式掌握到更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多元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然选择。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即,在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了利用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同时,还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堂感受到语言美、文化美、生活美。比如,教师在讲授《三峡》一文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图书资源等搜集很多关于三峡的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料,在正式讲授课程时,可以通过故事把引起学生对三峡的好奇,提高他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同时,播放相关图片,让学生看到三峡除了宏伟壮观之外还有柔美的一面,最后,播放有关三峡的视频,带学生进行静态三峡之旅,在视频播放时教师可以适当的配上讲解,这样通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多方面的触动,学生们会对三峡有着很深的向往,调动了他们学习该文章的积极性,也帮助了他们更好的理解了该文章。以上这些内容教师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实现了教学方式多元化。我想通过该篇文章的学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设置“障碍”,激起争论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对问题的争论,能增加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推动一幕幕课堂活动的展开。在特定的场合下,教师人为地设置一些思维“陷阱”,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讲解《孔乙己》一文时,在结尾学生都想孔乙己的结局到底如何呢?教师可以故意得出结论:孔乙己已经死了。这时学生根据作者鲁迅文章所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而“大约的确”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此时,学生开始反驳老师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记忆不清的事情的猜测,不是确定一个事实,猜测的结果既可以真实发生,也可以没有发生。这就引起了学生对孔乙己结局的猜测,在争论过程进一步分析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更加强了学生对当时社会批判性的深入理解,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总之,在对新课标理念的学习并付诸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在以上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更深刻的反思,用真诚诱导学生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参与课堂的兴趣,促进教学效率有更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