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出路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出路

作 者:陈运贵

 基金项目:皖西学院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wxxy2020037)。

 
摘  要: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自上而下对于“新文科”理解的泛化、滞后的高校专业建设的迟缓行动、传统专业自身优越感的阻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还有待深入研究。因此,从专业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探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对于新文科的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才能有质的提升。
关键词:新文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
“新文科”建设,对于我国高校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来研究和探讨某一个专业建设的问题,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就可以发现,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不乏有一批真知灼见的研究成果,这无疑给我们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认真思考之下,笔者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的角度来探究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问题,期待能够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新文科”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界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早在2017年,美国的希拉姆学院基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而提出了“新文科”这个概念,它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重组专业把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哲学、文学、语言学等文科课程之中,从而着力打造跨学科的学习平台和课程。[1]显然,这里的“新文科”更加侧重于学科交叉和新技术在文科当中的运用问题,但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改革思路。2018年8月,我国从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国家层面正式使用了“新文科”这一概念。2019年4月,国家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此背景之下,全国各高校根据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内的新文科专业建设,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实践,诸如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实践导向的加强等等,充分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们应该看到,当前我国高校文科专业建设改革和探索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新文科”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
自新文科建设启动以来,在全国学界自上而下展开了对于新文科的研究对象、基本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比如,徐显明认为,“新文科将是文理打通、人文与社科打通、中与西打通、知与行打通的‘四通文科’”。[2]在马费成看来,“新文科的提出,正是寄希望于文科的内部融通、文理交叉来研究、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人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3]这些对于新文科的研究阐释,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新文科的理解。但在众多理论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少学者往往把新文科仅仅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来开展分析,从而狭义地理解“新文科”或曲解“新文科”,以致在具体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忽视了“新文科”的真正要义。
其实,“学科”是一个教育学的概念,“新文科”中的“文科”不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文科类学科的总称。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新文科”理念还难以深入人心。究其原因,一是“新文科”作为高等教育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提出的时间不长,人们对于“新文科”本身的理解也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尽管国家教育部和全国不少高校的专家学者对此都做过解读,也有不少高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要对“新文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目前还做不到,或者说还有一定难度。二是在国家不断推出专业认证的条件下,各高校正在不断按照“新文科”的思路进行着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期改变传统文科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过专过窄、人文教育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但毕竟才刚刚起步,短期内难以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高校对此关注度不高、用力也有限。三是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高校文科教师往往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科学研究,忙于搞项目、发论文、评职称,因而对于关乎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或举措不太关心,也不想投入更多精力,一般会囿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按部就班,满足于应付于日常教学,因而他们对“新文科”的理解只能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更别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付诸实践了。
(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行动相对迟缓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正在全国高校展开,成效初显。但是,就目前文科类的专业建设来看,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不少高校领导主要精力在忙于申硕、升大,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无暇顾及“新文科”等涉及学校内涵发展的事情,甚至对于这些“新”的理解也停留于表面,更不可能从战略高度来把握“新”所引领之下的专业建设问题。在二级学院(系)层面,对于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也缺乏深入研究和思考,往往只满足于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相关研究项目和课题的申报,至于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扎实推进专业建设则表现得漠不关心,即使有想法,但在缺乏全校范围的强力推动之下也难以有所作为。就广大的文科教师来说,普遍对“新文科”缺乏应有的理解,即使参与相关项目和课题的研究,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普通教师所关涉的更多的是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如何真正以“新文科”的新理念来思考和谋划课程建设,以期对专业建设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也会因缺乏合适的大环境而收效甚微。
总体上看,以“新文科”建设来规划和关照文科类专业建设,目前进展还是不尽如人意的,有点“雷声大雨点小”。新文科建设是由国家教育部主导提出和推动的自上而下的一项巨大工程,顶层设计目标明确、科学合理,但到了高校就因校而异、甚至大打折扣,行动起来也就裹足不前了;至于高校的院系大多满足于被动应付,即使想有些动作,往往因为经费或权力受限,也收效不明显;而对于文科类的广大教师,大多只是根据学校、院系要求浅尝辄止,最终只是依然故我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注意。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优越感带来的阻滞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传统的文科专业,在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成为综合类和文科类高校的一个老牌专业,不仅有比较雄厚的专业基础、办学经验,也拥有一大批资深的专业教师。曾经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的一个优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普遍较高,有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因其比较宽的专业面就直接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小学等,拥有了一份相对稳定而条件优越的工作。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普遍存在一种专业优越感。这种专业优越感相对于文科其他专业还是比较明显,从而形成一种固守的逻辑惯性。这种逻辑惯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探索,妨碍了专业教师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影响了人们对于“新文科”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应该看到,在传统的专业优越感的惯性作用影响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往往固囿于自己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和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多的是追求“专”和“精”,而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其他交叉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关注较少,因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把着重点放在文学性、学术性等方面,重理论轻实践,而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往往重视不够。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得学术所学与所用严重脱节,以致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逢进必考”、严重“内卷”的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用新文科理念来谋划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应该成为我们的不二选择。
(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比较突出
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问题。全国有1270多所本科高校,有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种类型,约2/3的高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学分的分配、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要求等几乎都大同小异。总体上看,这种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制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时,往往盲目地向重点大学看齐,盲目地追求高层次,忽视自身的层次、类型和独特性,从而导致不同类型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比较雷同。
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与当下“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在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公民意识的多元化、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今天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具有更多个性化需求、更加追求个性化发展。那种同质化的“千人一面”的统一规格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将来就很难适应社会需要,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以新文科建设引导汉语言文科专业建设势在必行。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基本出路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也是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抓手。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如何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以“新文科”理念引领专业建设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文科建设是国家对于高等教育改革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上而下推行的一项重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对于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文科教师来说,都是一场对于高校文科人才培养的深刻反思的思想和理念上的革命。实际上,“当代中国新文科建设的提出,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面对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的背景和需求而做出的一个重大学科调整、变革和优化。”[4]新文科建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关乎文科人才培养的理念问题。
在此形势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必须在深刻理解“新文科”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以“新文科”理念来引领专业建设。为此,我们必须在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树立大专业观,打破既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界限,推动文史哲融通和文理知识的兼容,实现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专业建设由内容上加加减减的“物理变化”到本质上产生新质的“化学变化”。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探索建立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在专业建设中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产出导向理念,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符合度、适应度。
(二)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统筹专业建设
培养什么人是专业建设首先必须要清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文科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至关重要,它关乎专业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最终成效。传统意义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一般都要求掌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基础教育、出版编辑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写作、编辑、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科研等各类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这样同质化的培养目标从专业的角度讲,在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样的培养目标与当今时代发展要求已经不相适应了。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在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我们要严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原则,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坚决立足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固有的“根”,重视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与信息处理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职业适应与实践能力等;又要牢牢抓住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的“魂”,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突出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强化学生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技能,铸就学生良好的现代思维品质,从而真正培养和造就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三)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做实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的基础是课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有两大类,即文学类课程和语言类课程,这些课程相对稳定,在课时安排、学分和学时分配等方面所占比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建设的改革。因此,在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科学设计和重新规划专业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入手,科学设置学科课程,调整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强化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经典性,适当精简学科课程的数量、学分和课时,以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要按照“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根据人才培养需要,突出“文学 +”、“语言+”的理念,设置相关交叉课程,整合相近相似课程,增加专业实践类和现代科学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学分,明确课程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只有努力建设好一批符合人才成长和发展需要的专业和非专业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才能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做实。
(四)以实践教育教学为突破口整体推进专业建设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以知识传输为主,培养模式单一,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差,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矛盾突出”。[5]新一轮的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新课题和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倒逼我们去反思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过去比较薄弱的环节入手,从加强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方面寻求突破。
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全方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打破校园的物理空间,搭建专业教育教学的社会大课堂。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社会各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著名作家、一线教师、一线记者和杰出的社会工作者等来校开展各种形式的报告、讲座,逐步提升专业的文化高度和影响力。与此同时,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引导专业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接触社会,在实践中思考人生、增长才干。其次,要打造比较完善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验实训力度。比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学分的占比,严格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严格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综合考核,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最后,要根据人才培养需要,探索建立全周期的校内外实践的同频共振模式。
(五)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保障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关键。高水平的教师不只是体现在“术”上,更重要地是体现在“道”上。现在,不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往往囿于过去的传统习惯,而忽视对于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琢磨、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考虑、特别是对于“新文科”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之下,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就非常关键。
在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要坚持教师在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在专业教学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化师德建设和职责担当;我们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学科专业情结、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崇高的人格风范。其次,要按照大专业观的思路,根据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需要,打破行业、院系和学科专业的界限,选聘具有一定特长和独特优势的教师,组建一支结构优化、整体水平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团队。最后,要在目标管理、过程调控以及综合评价上不断推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举措,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成长与发展机制,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跟踪本学科专业研究前沿新成果,将新文科理念贯彻人才培养的始终。
当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们必须着眼当前社会发展和未来变革的需要,运用“新文科”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进行课堂革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重视加强跨学校和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汉我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王慧.新文科的尝试[N].北京日报,2018-09-19(19).
[2]徐显明.高等教育新时代与卓越法治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11.
[3]陈鹏.“新文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N].光明日报,2019-05-20(8).
[4]夏文斌.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内涵与路径[J].北京教育·高教,2021,(5):33-36.
[5]颜冰,郑克岭.“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6):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