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作 者:王 祥 (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中学 561200)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科学,它描述万千纷繁有趣的生命现象,本应为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年学生喜爱。但由于生物学科教材中有不少枯燥的概念,深奥难懂的原理,特别是长期以来,人们将生物学当副科看待。因此导致学生轻视生物学科,他们对生物学缺乏学习兴趣,更缺乏探究热情。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我认真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贯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中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求证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尽力激活学生思维,以求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力图使中学生物教学顺应二十一世纪的年代要求。现介绍如下一些体会:
一、培养主动参与意识,保持长久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思考、探索,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很强的学科,应该说生物大多数只是实在实验探究中学到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是一个能力、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种子萌发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通过看课本做探究实验,告诉学生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做的实验想法更车富。我把后来他们做的实验结果作比较,要他们互相讨论,介绍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在“博览”中欣赏’作品’,品味成功的快乐。在参与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陶冶性情,解放心灵,感受到生物学不是一个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家伙,利用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快感的过程,使学生和生物的距离拉近了,使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想学习生物,爱学习生物,这就促使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学生从开始对各种生物知识一无所知。到认识生物,从而去了解生物,完成生物学的学习,主动参与课堂实践。
在实验过程中,我还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这样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联系其他学科,发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经常联系其他学科,充分发掘课程,可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授“温度生态因素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时,先引导学生背诵一下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学生沉浸于回忆旧知识的欢乐中,陶然于朗朗吟诵中,情绪高昂,从而情趣大增。又如我在讲“环境污染”的危害时,要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描写景物的古诗词和有关当地环境污染的一些资料,上课时先让学生背诵绘景诗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夹花蝴蝶深深见,点点蜻蜓款款飞。”“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接着让学生各自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本地环境污染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我们人类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的健康、生存和繁衍构成了严重威胁,环境的保护刻不容缓,从而唤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做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注重实验课教学,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实验,特别喜欢能自己亲手做实验。满足学生这种迫切需要的心理,同样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上好每一节实验课,特别是第一节实验课,要求学生在守纪的基础上,做到合理分工,人人动手。而教师对所做的实验不仅会做,而且要熟练,并要求在实验前,陈述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引起学生兴趣,在实验过程中,要关心学生、鼓励学生,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耐心地从旁指导,对实验中出现的错漏之处,及时纠正。但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做实验,也不能随便批评学生,以免影响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实验结束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将所观察到的结果陈述出来,然后教师给予评分。这样,既增强学生兴趣,又提高其操作能力。第二课堂为学生课外继续学习、研究生物知识提供了场所,也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课外兴趣活动不只是一种进行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也是提高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对于对生物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组织成立生物兴趣小组,以他们为骨干力量,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如生物故事会,生物讲座,生物竞赛,生物课外实验,生物野外实习,开展研究性课题等等。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和发展学生兴趣,而且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巧用诗词、成语、俗语,提高兴趣
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惟妙惟肖。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申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用“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来说明生物界遗传的普遍现象。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在学习植物细胞得失水分的原理时,若只讲:“当细胞液浓度高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低于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容易混淆和遗忘。利用“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个学生熟悉的俗语,再对学生说:水是往“高处”流的。让学生产生了疑惑,水为什么会往高处流呢?再给学生解释,这里所说的“高”是指浓度的高低,即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由溶液浓度低的地方向溶液浓度高的地方渗透。这样学生释然,既提高了学生的识记和理解,又增强了趣味性。设疑要有趣方为巧问,设疑要有度方为善问。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使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最能提高学习兴趣。
五、联系实践生活,寻求兴趣
“兴趣的基础是需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未必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生物,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只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的兴趣才是自然的。学好生物学,学生就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时,利用投影、挂图、录像或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器官在自身的实际位置、生理特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针对学生坐、立、行、走姿势不够端正的现象,在学习了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经常训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所见所闻,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要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电化教学等使学生开阔视野,谈谈生物与生活,参加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土壤的酸碱度的实地调查、测试,以及对学校的绿化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校园等实验调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生物课程是培养人才基本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是顺应时代教育需求,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