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 ——以部编版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为例

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 ——以部编版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为例

作 者:杜 威 (扬州市江都区华君外国语学校,江苏 扬州 22520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D/2021/02/626)的阶段研究成果。

 
摘   要:在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在学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同时借助视觉冲击、互动活动和史料运用等多元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此学生能从辩证角度分析历史,牢记历史事件意义与内涵,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助推其家国情怀素养水平持续提升。基于此,文章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入手,以《日本明治维新》教学为例探讨家国情怀素养渗透策略,力求助推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家国情怀;渗透策略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教师应从不同层面入手,结合学生成长需要与历史学习能力对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优化,带领学生回顾历史,用史实分析历史,真正体会家国情怀,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同步提升。可见,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渗透途径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感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围绕着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与历史解释五大方面入手对教学方案进行全面优化,确保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能够带着综合能力成长[1]。其中,家国情怀既通过历史学科向学生传递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还包括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有利于形成社会责任感
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看清社会发展趋势,了解各国经济的高度融合,看到各行业、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从而意识到环境、和平、健康问题必须解决,立志为社会发展而努力,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形成国家使命感
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学生看到民族存亡与发展,形成国家存亡使命感,积极维护国家统一,也形成民族结团意识,愿意通过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地贡献力量[2]。可见,家国情怀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国家使命感,让学生懂得报效祖国。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策略
(一)增强视觉冲击,渗透家国情怀
历史具有过去的特点,学生不能直接看到,所以需要教师通过图片、小视频等方式再现过去的历史事件,巧用文字与图片信息的补充,对学生听视觉进行刺激,使其情感体验增强,主动去想象、感知与思考,有利于家国情怀的渗透。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一是选用时间发生轴渗透家国情怀,使得学生通过时间背景去分析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二是借助历史人物图搞清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看到历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通过历史情景想象对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3]。例如,了解明治维新中的前三杰与后三杰,还有伊藤博文等人物。学生看到木户孝允在维新后成为总裁局顾问,提出官吏公选等政策,推动文明开化。此时,教师巧妙渗透家国情怀,让学生看到日本如何实现民族振兴,又如何成为亚洲强国,从而明白学习别人长处的重要性,理解改革与开放。学生意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立志坚持开放与创新,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国家才能富强。三是通过战争路线图的方式体会家国情怀。教师会借助图文与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看到日本国力增强后开始对外扩张,特别是侵略中国与朝鲜,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学生势必会带着家国情怀去分析侵略扩张,也明白为何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看到封建根基带来的深远影响,决心为现代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而贡献力量,从而发愤图强,以史明志!
(二)借助互动活动,培养家国素养
为更好地渗家国情怀,教师需要采用多元互动活动,与学生形成情感共鸣,保证学生带着真实体验感形成家国情怀。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人物身份扮演的方式渗透家国情怀,鼓励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历史事件,看到中国人民为国家昌盛与繁荣而做出的努力,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4]。其次,借助历史场景的还原渗透家国情怀,让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功缩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真正走入历史事件,感悟历史、探讨历史、学习历史,通过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幕府时代政治状况,了解倒幕派、武装倒幕与倒幕结果,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还原历史事件,看到幕府统治如何转变为资产阶级。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学生会在角色扮演中还原整个事件,展示出当时中国经济的落后情况,又凸显出中国封建势力,通过动作与表情让人们看到维新力量是何等渺小。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明治维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了解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与结果。学生真正明白日本所处环境助推其走入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所处阶段不同,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又因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该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分析历史现象和对比历史事件的能力,更是看到改革对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感受于中国改革与开放的重要性,看到中国发展决策的正确性,形成极强认同感,更是带着使命感贡献自身力量,形成国家情怀素养。
(三)回顾历史事件,传递爱国精神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若想有效渗透家国情怀,应对历史学科特色进行展现,带领学生回顾历史事件,感受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形成文化自豪感、认同感与归属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分析,看到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和所承受的痛苦,又看到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学生能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看到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也明白自身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力量,必须肩负起伟大复兴的使命。因此,教师围绕立德树人,渗透家国情怀,这是助推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教师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明治维新的内容,带领学生观看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使得学生意识到当时日本的土地是允许买卖的。学生还看到日本最早的火车站,1897年创立的大型冶金企业八幡制铁所,明白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助推日本交通的发展。学生会联想到中国交通发展情况,回想神舟飞船飞上太空的不易,感慨中国在最短时期内获得的成就,从而形成民族自豪感。教师还通过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引导学生分析“文明开化”,找到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前提,思考日本为何能够培养出大量建设人才。学生同时也回顾中国历史的发展,看到封建社会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又感受到中国目前的“双减”、素质教育等的落实,均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学生能够积极努力学习,借助教师指导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肩负起强国重任,成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四)整合相关史料,增进必备品格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初中历史教师要借助历史知识学习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获得相应的启示,懂得勇于改革、善于学习、敢于创新与借鉴,让中国发展得更快更稳。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会借助史料引导学生接着实证去解释史实,从而获得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使得学生从辩证角度去分析、探讨、评价不同的历史事实。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教师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当中的内容,重点讲解“产业奖励制度”,讲述日本在1868年—1873年的发展速度远超其他国家,同时基于这种高速发展开始侵略中国,于1875年侵犯中国台湾,又在一年后将矛头对准朝鲜。在1894年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占。学生还看以历史中的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与回归,明白为什么要收复台湾。在该过程中,学生结合史料去分析,看到明治维新的重要作用,又延伸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形成家国情怀,看到中国一路的艰辛,也看到中国人民在屈辱中成长,最终屹立于世界东方。学生势必会通过努力学习去贡献自身力量,认同国家政策的落实,借鉴他国优秀文化,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力传承,带着爱国精神成长,让中国在未来走稳走好。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通过有效方式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丰富学生内心世界,使得学生心理品质得到成功塑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为了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积极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素养,增强学生所应具有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用自身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极高的家国情怀,为学生健康成长带来有力推动。
参考文献
[1]贾永丽.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J].求知导刊,2023(11):53-55.
[2]丁澜.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22.
[3]潘卫庭.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2):148-149.
[4]李世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66):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