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体育趣味性教学探索
作 者:张马平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大堡小学,甘肃 陇南 746000)
大
中
小
摘 要:近年来,儿童体质健康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肥胖、近视、安全事故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一方面揭示了现阶段儿童群体所处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更反映了小学体育教育的严重不足。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进,“生本主义”的教学理念逐渐取代“教师本位”的教学理念,这一变革在为小学体育注入生机活力的同时,也使得探索趣味性小学体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围绕趣味性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创新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小学;体育;趣味性教学;模式创新
一、组织趣味性教学游戏,调动学生自主意识
相较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年龄偏小、思维能力尚不健全、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征,在这种学情下,若想实现趣味性、高效性小学体育课堂的构建,同时真正发挥其活跃小学生思维、放松小学生学习压力、发展小学生身体机能与身心健康的育人功能,就可以尝试采用与之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相吻合的游戏教学方法。
当前,小学体育课程内容相对较为单一,多以球类和跑步项目为主,高强度和高难度的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的体能存在一定的距离,而趣味性教学游戏的融入,就可以降低课程难度,保持其与小学生身体基础的适应性[1]。比如,在跑步项目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完成贴人游戏,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首先,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而后让学生们与左边或右边(结组需选择统一方向)的同学自动组成二人游戏小组。教师要站在圆圈内,给学生讲解贴人游戏的规则,即小组成员一人负责追逐、一人负责躲避,当负责躲避的学生贴到另一组的学生后,那么,他所贴到小组的另一名成员就自动成为躲避者。如果躲避过程中被追逐的学生抓到,就需要攻守易位。几轮游戏之后,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锻炼,在贴人游戏过程中也很好地锻炼了跑步机能,而教师在引导学生们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躲避过程没有被抓住,有的同学却被抓住”的问题时,其本质也就是在对学生进行正确跑步姿势与注意事项的渗透教学,这种知识教学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要更为显著。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增强体育教学和体育项目训练的趣味性,在综合考量小学生“凡事都要争第一”心理的前提下,体育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竞技游戏,如在足球项目教学时,规定指定时间内成功进球数量最多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个足球奖励,这样竞技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营造了正面积极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小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升。
二、搭建趣味性训练情境,强化快乐学习体验
情境教学法在我国各阶段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现阶段很多教师已经具备了组织情境教学活动的素养和能力,实践表明,这种基于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发展而来的教学方法在构建高效课堂、推动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在趣味性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搭建趣味性的体育训练情境,能够以一种具象化、生活化的方式来呈现抽象复杂的体育项目重点和训练要点,这一点恰好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以及思维认知规律相吻合,除了能够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更能够强化小学生快乐学习的体验感,促进趣味性体育课堂寓教于乐功能的发挥。
比如在“30米往返跑”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讲解完动作要领之后,为小学生的动作训练来构建交通安全中的“红绿灯”训练情境,以调动其能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将学生们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要求学生在遵循“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进行往返跑练习。跑道每隔30米画一个点,教师站在30米的位置,手举自行制作的红绿灯指示标识,当教师给出红灯指示时,学生需要在跑到30米时立即折返,倘若教师给出绿灯指示时,学生需要跑到60米处折返跑,到终点时和下一位同学击掌并交换,而后继续进行往返跑训练。在这个训练情境中,小学生既训练了30米往返跑的基本技巧,又巩固了基础知识,同时还感受到了体育项目训练的乐趣,从教学效果上来看,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但是,由于这个体育训练情境涉及较高的竞技性和危险性,所以,小学体育教师要提前做好技能技巧分享和讲解,以及训练现场的秩序维持,并带领小学生们做好训练前的热身准备,以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教学事故。
三、设计趣味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对于趣味性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直接影响力,以往小学体育课堂之所以无法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无法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原因就在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刻板化,也就是教师过于关注对新课标规定体育项目、体育动作的讲解与示范,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基于对学科联系的把握来开展体育跨学科教学活动。跨学科教学思维的核心就在于打破学科壁垒,寻找不同学科之间的衔接可能性,来带动教学活动预期成效的达成[2]。作为一种逐渐得到广泛普及的先进教学理念,它不仅实现了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多样,更整合了多个学科的内容,兼顾了小学生体育知识的增长、体育技能的锻炼以及综合素养的增强。
比如,体育与美术和音乐课程具有密切相关性,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以美术、音乐艺术形式为载体的教学内容,如健美操,这样一来,体育教学内容实现了单一性向趣味性的转变,体育与美育实现了有机结合,促进了小学生体能和审美能力的双重提升,同时活跃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真正保障了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和小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开展趣味性的小学体育教学体现了现代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尊重和重视,是全面推进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现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整体上来讲,趣味性小学体育课堂的构建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阻碍,为此,小学体育教师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教学需要,实践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保障小学体育教学的稳定发展,推动小学生终身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健康中国伟大战略规划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凯丽.让游戏有效融入体育教学——基于夸美纽斯游戏思想的启迪[J].拳击与格斗,2022,(06):114-116.?
[2]杨伊,任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必要性、可行性与行动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05):88-94,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