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与创新路径
作 者:唐 雯
(天津天狮学院,天津 武清 301700)
大
中
小
天津天狮学院校级人文社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K22003,项目名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实践--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观的重要论述。
摘 要: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学说,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劳动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多措并举,将大学生劳动教育推向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与实践是时代发展向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为贯彻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号召各高校积极实施劳动教育。使得更多青年感受到劳动对于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价值,是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路径。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劳动教育质量、劳动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突破。高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职责使命,是青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优化劳动教育途径,提高劳动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时代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改革的路径要求。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高校劳动教育存在最为明显的问题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高校将劳动教育直接与德育相匹配,缺少对劳动教育基础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开展,导致大学生无法形成劳动意识和劳动思想。原因主要是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够准确,没有给予劳动教育应有的重视,单方面的认为劳动教育实践会浪费学生专业学习时间,较少开设与劳动教育实践相关的课程,使得劳动教育流于表面。新时代社会发展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劳动教育课程的不完善将直接影响劳动教育的育人成效,影响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以及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二)传统观念对劳动教育的影响
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性收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传统观念对社会影响颇深,对劳动教育的开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根深蒂固了劳动就是体力劳动,费心费力的实践劳动,劳动本身不能获取技能与专业劳动不相吻合。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导致了大学生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对劳动本身存在抵触情绪,不愿意也不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中,致使劳动教育意识在学生中得不到培养。而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倾向于脑力劳动而忽视实践劳动,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更换的学习,未来有好的职业发展及高收入。正是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心中贬值,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大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全面
社会快速发展带动了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绝大多数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鲜少接触到劳动实践,在社会及家庭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缺少全面性的认识。当前社会的发展,学生极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作为与其相反的实践行为,却得不到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此外,大学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低等跟不上教育节奏,劳动技能掌握较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提升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习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体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实质和目标内涵的高度凝练与本质概括。“劳”作为教育方针的核心要素,其代表了一种精神,崇尚劳动是基本态度,诚实劳动、辛勤劳动是一种行为方式。劳动最高尚、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观。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增强对劳动的认知、根植劳动情怀、锤炼劳动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提升劳动教育的系统性,要坚持一体化、一贯制的原则,用系统思维推进现有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实践改革,构建健全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实现高校劳动教育目标定位与内容层次上的统筹规划。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在普及劳动观念、基本特征及内涵的基础上,弘扬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劳动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在学中感悟劳动的快乐、体会劳动的艰辛。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劳动教育,构建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协作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多方合力。
(二)提升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开拓劳动教育新途径
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是课程与实践。着力改变大学生劳动教育弱化、窄化,补齐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载体、渠道、路径的短板,改善以教代劳、以说代劳的现象,避免走入没有教育的劳动的误区。高校劳动教育引领高校不断优化劳动教育系统建设、认真处理好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的关系。目前高校陆续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社会学、经济学、劳动法等劳动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辛勤劳动、科学劳动、诚实劳动。细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借助校企合作、产教研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到无报酬的普通劳动中,开拓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集体精神、纪律意识的劳动生活。
(三)创新机制,激发劳动育人活力
一是通过校内、校外、校企等多方合作,整合劳动育人资源。二是设立劳动教育的管理办公室、设立专项活动及实践经费。三是选聘一批高级工程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明确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将劳动精神、劳动教育纳入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劳模讲堂”、“模范进校园“等一些列的劳动育人活动。四是设立劳动育人研究科研项目及课题,提升专业教师参与意识及专业水平。五是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到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中,在教师评聘职称、考核绩效、评优评先中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育人评价体系,每学年定期开展先进集体及个人的评选活动,营造浓厚的劳动育人氛围。
三、结语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育人阵地,应在把握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志愿服务、专业实习、勤工助学等,使得学生增强劳动意识、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使大学生在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主动奉献精神,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旋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是实现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价值观念、教育理念和育人信念的实践,不仅在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内涵上下足功夫,而且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教师的课程体系与实践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主动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过程中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参考文献
[1]吴香菊.传统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 机械职业教育,2016(05)
[2]梁广东.赵爽.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践[J]. 新余学院学报,2021(03)
[3]缪昌武.“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视阈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问题刍议[J]. 江苏高教,2020(04)
[4]吴玉剑.论劳动教育与时代新人培养[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