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我校学生物理基础薄弱,且普遍学习习惯差,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参与,课后不复习的教学实际,通过多方借鉴之后,笔者尝试把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三案”分段导学模式。通过“三案”即:“预习案”、“活动案”、“反馈案”三段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课堂积极参与活动,课后认真完成反馈复习。在一年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就“三案”分段导学的模式确立、学案编写以及学案实施等方面的实践研究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 “三案”导学 上下合作 活动小组
一、“三案”分段导学的核心概念:
(一)“三案”导学
这里的“三案”指的是课前“预习案”、课堂“活动案”、课后“反馈案”。“预习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预习案”导学其实质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把握学习内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学习方法。“活动案”是指教师在学生预习反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活动案”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方案地指引下,按照一定的活动流程和各种活动指令来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反馈案”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而编写的,在让学生对新学知识巩固、深化的同时,反映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以学习活动为主线
“三案”导学是以学习活动为主线,重点突出学生为主体,保证课前、课中、课后学习活动的完整性。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还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以往学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以获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三案”的设置
(一)“三案”导学模式设计
“三案”导学模式是完全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基础上的一种教学设计。“预习案”是“活动案”的前奏和基础;“活动案”是“预习案”的升华和延伸;“反馈案”则是“预习案”和“活动案”的监督和补充,三案彼此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着相互关系,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规定与目标,只有认真部署、统筹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三案”导学模式的效益,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是我校物理“三案”导学模式的流程图:
1.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学习“三案 ”。 某一章或某一块内容教学之前,先由指定的同学和教师备好这部分的 “三案” (“预习案”形式可以课时为单位,也可以章节为单位,而“活动案”和“反馈案” 形式则是以课时为单位)。之后,再由备课组教师一起进行备课修改定稿。 如此,备课组教师群策群力,资源共享,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2.学生自主学习,反馈学习情况。学生提前几天拿到“预习案”,这样就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或者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进行预习。要求,能通过预习熟悉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或本章节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
3.完善活动方案,课中深入研讨。教师在课前把学生的“预习案”收集起来,进行批改,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活动案”。教师在上课前发下“活动案”,由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活动方案主动去合作、讨论、探索和展示。在探索的基础上,学生感知并掌握新知识,概括结论或规律,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在其中起引领、帮助、指导的作用。
4.反馈评价,教师在课后发下“反馈案”,由各学习小组组长负责,通过独立完成、组内合作完成等方式完成并上交“反馈案”。教师批改后帮助学生找出不足、给出评价,引导和激励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
(二)“三案”的编制
1. 学案的编制方式
上下合作式,即老师与学生→学案→学生。我们尝试两种做法:一种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前共同编制,(鉴于时间问题,采用学生学习小组轮流式);另一种是老师编制弹性学案,有部分学生参与选择生成问题和拟定任务。这种编写方式采用了一种平视的编写角度既有了学生的参与又有了教师的指导和把关,学案完成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调整编制角度,通过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就我校而言“上下合作式”的编写角度是最适合的。师生共同编制学案(上下合一),既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弥补了学生在自主编写能力上的不足。
2.“ 三案”的编写
针对我校物理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我们在“三案”编写时采用由指定教师与其任教班级同学合作初备,然后由备课组老师集体讨论决定的形式进行。
1)“预习案”的编写
“预习案”在编写时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