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科学课堂中情景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科学课堂中情景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作 者:胡全亦 (宁海县跃龙中学,浙江 宁波 315600)

 摘   要: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科学课堂上的情景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科学是一门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更需要关注情景,及时对情景细节进行处理,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潜力,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实现高效轻负课堂,有助于“双减”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关键词:情景教学;信息处理;合作共赢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1],生活情景无处不在,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通过眼鼻口耳等各种感官从各种情景环境中接受刺激,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而在接受刺激后,如何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通过对生活中的各种情景进行利用和引导,结合科学课堂内容知识,有效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用智慧的眼光去寻觅自己需要的知识提炼信息获得新知的能力是放在我们老师面前的一个沉重的课题!
一、教育现状调查及统计分析
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经常遇到这种现象:题目讲解了很多遍,知识点强调了很多遍,学生仍旧不能很好地掌握。通过以下几道例题的答题情况的统计分析,来初步认识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1.用水平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大木箱,没有推动。这时,木箱受到的(   )
A.推力小于摩擦力      B.推力和摩擦力的大小一定相等  
C.推力一定小于摩擦力   D.推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相同
答题统计:共统计94位学生答题,选A的有38人,选B的46人,选C的10人,选D的人数为0
例2.普氏野马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我国动物保护组织成员曾发现普氏野马饮水时在沙地上留下的一些足迹,深度达1.2厘米。通过实验测得要使该沙地达到相同的深度,压强为90000帕,并由此估算出,一匹成年普氏野马的质量约为360千克。则成年普氏野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约为    牛顿,它的一个蹄印的面积大约为      厘米2。(g=10N/kg)
答题统计:共94位学生答题第一个空格填写3600牛顿的有72人 ,填写3528牛顿的有16人,填写360牛顿的有6人;第二个空格填写100厘米2的有55人,填写0.01厘米2的有5人,填写200厘米2的有9人,填写25厘米2的3人
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掌控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充满挫败感和无助感,当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有些老师援引谚语“引马池边易,使马饮水难”[2]。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科学上“希望怎么学”“学后怎么想”等等。
老师的教学成效取决于:学生能不能在老师的教学中学到知识!充分了解到学生在科学学习上的真实想法,了解学情,老师的教学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样创设并利用情景进行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乐趣,养成自主搜索信息的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不同的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认知态度千差万别。正因如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同样的教学、同样的作业与练习,最后同样一份试卷,结果大不相同!而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实践整体设计优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能否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3]。 
从生理学上分析,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如果学生对这个环境中的刺激不感兴趣,这个刺激就不会推动感受器,并转化为神经信息。我们经常说“这个题目我已经讲了五六遍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原因: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可夫说:“外部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只有建立在学生自己原有的心理水平之上,并通过努力达到,同学们才能够有所发展。”国家年度教师维斯林也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4]。所以,有效的教学必须要立足学生发展,充分了解学情,要为学而教学。
(一)创设情景,精心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能设计精彩的情景导入并贯穿整个课堂。比如:在“磁现象”的课堂导入,老师上课前先表演了一个魔术:手戴一个磁性戒指,把一枚硬币放到玻璃杯底,向学生展示杯子是不漏底的,然后把戴着戒指的手指“随意地”放在杯子底部,把杯子倒过来,看似把硬币“倒”到了另一只手上(实际上另一只手上是另一枚硬币,原来的硬币仍旧被戒指吸引在杯底);接着老师表演把另一枚硬币从杯底“穿”过玻璃杯(实质:杯子外的硬币被戒指吸引着,而杯中的硬币因为老师把手指抬高而使硬币远离了戒指而掉了下来)。老师表演以后,学生对这个实验非常感兴趣,抽丝剥茧似的探究,使整堂课的效果更加生动。因此导入设计新颖、夺人眼球并贯穿整节课堂可以让整堂教学过程更加充实、扎实。
(二)巧设活动,合作共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打破传统常规,敢于创新,比如:⑴让学生来教学生。在上课前,不同的学习小组做好预习,上课时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⑵鼓励学生出题。把家庭作业由“做题”改成“出题”。题容易做,不容易出,一道好题的产生需要出题人不仅要掌握该题的知识点,还要具备一定的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以及对周围环境信息的观察和提炼的能力,不仅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更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好方法。另外教师在命题时,也可以把学生的原创题作为题库的内容,鼓励学生促进自主学习自信学习。
(三)生活情景,解决问题。
调查中也发现,小学尤其是低段的小学生经常会举手,高段的学生举手就少了,初中的学生很少举手,即使有疑问也很少举手,即在学习过程中反而逐渐失去了主动探究的能力与意识。
曾经对这样一道题目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题目是“水是由     和     组成”一个近50个学生的班级中第一次有12个学生填成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为什么学生会有这样的答案,原因:1.这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水的组成”的相关知识,不知道“宏观”与“微观”的区别,2.在答题的时候也没有去联系生活中“水是什么状态”“氢气和氧气是什么状态”。再深一步分析,这些学生已经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质疑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学习探索新知的劲头,属于“躺平”。对此现象,老师要做的是什么?1.要鼓励每一个孩子,树立学习自信心,尤其是鼓励孩子们学会提问题,学会科学探究;2.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引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伸一伸手就能摘到果子”。
(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信心比黄金重要。如何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保持兴趣,关键要树立好学生的信心,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不正确的时候,更多的学生期望的是与“老师一起分析答错的原因并找出正确答案”,只有少数的学生选择的是“不予评价,提问其他学生寻求帮助,直到得到正确答案,然后再一起分析”,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优秀与不优秀不是分数高低在于排名,没有比较就没有竞争就没有优劣。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始终保持着“我是个优秀的好学生”的自信是不容易的,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仍一如既往地关注学生的各种发光点,并及时给予评价,比如:在家庭作业完成比较满意的学生的作业本封面上做个五角星的记号,考试习题有进步的学生的批改结果上适当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对课堂提问的学生表现得更加亲近,在学生评价方面不要仅仅停留在分数上,多关注学习过程等等。
(五)做好实验,搭建学习平台。
很多老师都不喜欢做实验:一方面,做个实验比较麻烦,尤其是学生实验,在学校里的实验室也不多,还要经常需要实验员来配合准备各种教学仪器,实验的准备时间过程比较长;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比较高,比较活跃,有兴趣做实验但是不一定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相关知识。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做好实验教学老师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点:1.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实验设计,做好准备,从注重实验过程转为重视设计过程;2.做好实验组织,强化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关注现象;3.做好评价,强化小组比较,鼓励孩子在实验中关注细节,并探究其中的“为什么”。
孩子们对新鲜事物总是好奇,实验课堂是孩子们主动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科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的科学探究也成为一种常态。
作为一个好老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知道学生想要什么,不喜欢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5],进行因势导利,引导学生自由向上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老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多思考多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生活情景,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把学生由“要学生学”引导为“学生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主动关注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提高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件
[1]《科学》主编:袁运开  华东师范出版社  2012   P24
[2]《这样教学生才肯学》 【美】James.P.Raffini 著 梁平 宋其辉 译 2008 P1
[3]《科学课程标准》 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P3
[4]《教师的别样风景——美国式教学智慧赏析》 唐劲松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P79
[5]《如何做最好的教师》  魏书生 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P176 
作者简介
胡全亦,男(1978-),浙江宁海人,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跃龙中学,中学高级,大学本科,从事初中科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