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 者:王舒鑫
(运城市盐湖区大禹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大
中
小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教师结合新时期的育人方针,实现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变革,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立足音乐载体和学生的认知特性,合理组织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综合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境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音乐;创新教育;音乐教学
引言
教师围绕创新教育的发展趋势,明确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自身的引导者角色。转变以往的接受式教育,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音乐的感知、理解和深化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的系统认知
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以知识传授和跟唱练习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多感官体验学习中,促进学生的系统认知。首先,在音乐教学之前,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搜集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历史资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音乐的作者生平、历史年代等背景知识建立基础的认知了解。随后在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让学生结合视听语言,完成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在第二阶段,教师利用电子课件为学生解析音乐作品的基础理论知识。围绕音乐、强度、旋律、节奏、曲调等音乐知识的细致讲解,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相关要素,锻炼学生的审美技巧。在第三阶段,点拨学生结合歌名和音乐元素的对照学习,了解主题思想和音乐要素的内在关联。并带领学生进行跟唱练习,在词情曲意的综合认知中,提炼出文本的主题思想。教师根据教学发展进度,对影视音频、知识讲座和图文注释进行合理切换,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围绕欣赏、感知和内化的系统认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二、情境表演,深化学生的内涵理解
教师结合寓教于乐的形式,合理创设趣味性的音乐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结合故事的动态演绎,感受音乐中传递的思想情感。借助体验式学习的亲身参与,深化学生的内涵理解[1]。教师结合文本的音乐剧故事,启发学生根据对文本内容的了解进行个性化创编,完成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设计。而在音乐设计方面,指导学生可以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配乐。学生可以根据音乐渲染人物心理的特点,为每个角色制定独特的出场音乐。利用音乐的曲调和旋律,实现对人物的刻画。或者是发挥配乐的剧情预示、背景渲染和主题深化等功能,完成对故事节奏的划分。在故事创编和音乐创作的基础上,学生之间合理分配角色。围绕故事配乐的背景呈现,学生根据音乐曲调、速度、力度的变化,完成对故事内容的具象呈现。在直观认知和抽象对比中,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语言要素的表达。通过学生的角色演绎和亲身体验,深化对音乐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教师结合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做的趣味体验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在巩固学生理论认知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
三、小组合作,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
教师避免代替学生的主观认知体验,而是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者角色,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高效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分组,并为学生设计趣味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综合思辨和讨论交流中,自主控制和调节学习活动的开展,完成对学习任务的解决。教师则在巡回指导中,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和点拨启发,保障学生的探究深入。学生小组围绕任务导向,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拓展认知,表达不一样的认知看法。在小组的开放交流中,每个学生可以从不同维度出发进行个性解读。围绕观点碰撞和思路交汇,制定完善的学习规划,完成对学习任务的解决。教师鼓励学生小组派出代表,通过演唱练习和说明讲解,阐述小组的创新发现。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和全班讨论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教师基于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的知识讲解,加强学生的整体认知。教师营造平等、和谐和开放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联想、科学探究和互助合作中,突破音乐教学的知识难点和重点。
四、个性实践,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做好应用训练的承接,为学生给与自我表现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实践,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2]。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舞蹈,学生可以选择对应乐曲进行编舞设计。结合音乐伴奏的旋律、节奏、曲调,学生合理控制肢体动作的强度、力度。利用体态律动,完成对抽象音乐要素的还原和演绎。借助音乐舞蹈的创编,发展学生的双创能力。还有的学生结合跨学科知识,通过传统诗词格律的概念迁移,完成对音律理论的解构。学生围绕音乐理论和古诗词的整合认知,利用手机软件进行经典编曲,通过诗词吟诵和歌曲演唱等形式,完成对自身学习成果的转化。相较于以往刻板的歌唱练习,教师更注重对学生音乐潜能的发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合理选择演唱、编曲、舞蹈和吟诵等个性练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创造。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教师在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导向,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教师灵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借助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教育引导,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在理论积累和能力养成中,塑造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春燕.教材歌曲"活"起来——中小学音乐教师教材歌曲情境表演唱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音乐教育, 2023(1):7.
[2]徐超.形象,意象,印象——指向"主题听辨"能力培养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2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