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作 者:赵 明 (中共本溪市委党校,辽宁 本溪 117008)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进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和持久性功效。要在全社会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自觉抵制和反对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不断夯实法治中国建设的社会文化基础。

一、建设法治文化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由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要求的法律意识、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制信仰等精神文明成果,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特征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机制等制度文明成果,以及自觉依法办事和尊法守法等行为方式共同构成的一种先进文化现象和法治进步状态。
(二)法治文化的内容
第一,精神文化。强调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法治精神包括法律至上、保障权利、制约权力、司法独立等几个重要方面。第二,制度文化。强调科学完备的法治制度,包括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第三,行为文化,强调守法用法的法治行为。科学立法是法治中国的前提,严格执法是法治中国的关键,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的防线,全民守法是法治中国的基础。第四,环境文化,强调学法尊法的法治环境。法治环境是指全社会主张法律主治、依法而治所形成的特定意义上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管理趋向文明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特征和必不可少的客观基础,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维护、保障、促进、规范和巩固的作用,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战略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能够强化人们的法治信仰、法治观念和法治习惯,为法治中国建设夯实重要人文基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它有助于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进行决策、采取法治办法推进工作、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良好社会氛围的前提。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有助于激发人们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热情和信心,夯实法治中国建设的社会基础。
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公众对立法产品的陌生感,导致法律应有的价值不能转化为主体价值追求的目标。第二,有法不依的现实增强了公众对法律价值的非认同观念,使之形成“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第三,司法难以实现社会正义而致公众对司法崇高信念的失落。选择性执法严重损害法律信仰,司法缺乏公信力,削弱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任,“法律掮客”泛滥恐引发法律信仰危机。第四,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与维权理性不足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一方面渴望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却不满法律程序上的种种限制;一方面认为他人违法侵害其权益,另一方面自己却坦然违法、钻法律漏洞;一方面以法律为武器,另一方面却容易以极端方式维权。这些矛盾导致维权与违法往往交织难辨。
三、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选择
(一)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现美好法治愿景提供根本遵循,注入不竭动力。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是一种涉及面最广、运用最多、影响最大的途径。
(二)增强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领导干部是我们党执政的骨干力量、中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轨道上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要靠领导干部去组织、去推动,需要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有一个大的提升;领导干部负有保障法律实施、法律执行的基本职责,能不能推动和确保秉公执法、公正司法,直接关系到法治权威的树立,关系到法治秩序的形成和法治建设的成效;领导干部是法治实践的引领者、示范者,自身带头了、做好了,就能以上率下,带动全体人民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
(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全面依法治国,是涉及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已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鲜明导向。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和最终受益者,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法治文化,最终要看人民是否满意。从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生产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到建好用好各种法治文化阵地,提高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
(四)要增进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文化由法治价值内化而来,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和调控功能,能够凝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与行为共识。只有法治成为人们自觉践行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要在法治实践中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实践教育人民,推动全民守法,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让法治信仰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