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作 者:张惊宇 赵琳琳 汪煜楠 李慧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行业“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逐步深化,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中的受重视程度不断得到提升。当前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存在脱离实际、过于泛化、教育效果缺少实证等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医德教育,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是医学院校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塑造和培养一线医务人员良好形象与高尚情操的重要途径。因此,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实践路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时代;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德教育
一、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生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未来工作的环境面临着鲜活的生命,肩负着救死扶伤的责任,任何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极大程度地影响的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但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提出了要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使学生可以在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他人。但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关于医生医德的抹黑与造谣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医患关系,使得医患关系不断异化。在临床研究之中,发现许多医生具备大量的医学知识,但由于缺乏与患者积极的沟通,使得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任务医生态度冷淡,认为医生缺乏共情力,处理问题过于简单粗暴,直接造成了患者对医生的不满,因此我国要加强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使学生可以切实地体会到医生的责任与使命,促进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维护医患关系和谐,提升医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新时代制约医德教育开展的因素
(一)医德实践教育整体性规划欠缺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的医德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不够,部分高校未将医德实践教育划为德育工作中的一个单列项。从制度设计上,医德实践教育往往缺少专门性文件来框定。在医德教育的课程安排上来看,碎片式、拼凑式、附属式的规划设计不应代替单独的、完整的医德实践教育的规划设计,也难以推动医德实践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1]。从教育形式看,以医德为主题、为主要内容的校内活动的数量占比不高。这都凸显出医德实践教育的地位不高、独立规划不够,进而影响实践教育效果。
(二)医德实践教育目标设计不充分
医德实践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医学生的医德知识、医德情感和医德能力。当前医德实践教育中,如果在谈到医德情感培养时,更多的是对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谈到医德能力培养时,更多的是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升等。同时也存在着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生的医德要求、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医德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及时传达给学校、教师,高校、教师也无法及时准确更新医德教育目标,失去实践价值的医德实践教育活动也就自然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新时代医学院校大学生医德教育实践路径
(一)重视医德教育,确立医德教育目标
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最多的是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他们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直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因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医学院校应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结合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教育重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2]。同时,医学院校应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善于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想法,能充分理解患者的情绪和感受,尊重患者人格和隐私权,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有效沟通,这既有效避免因医患沟通不畅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又能帮助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患者。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具备高尚的人文关怀意识。医学院校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患者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详细解释,避免因医患沟通不畅而引发医疗纠纷。
(二)加强医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在医学教育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思想道德的引路人。只有具备高尚医德医风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质,引导他们积极向善、向上发展。医学院校应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临床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医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3]。首先,医学院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医德教育相关课题研究工作,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医学院校应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开设相关讲座等形式,鼓励教师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医德医风。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理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医学院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和教学内容,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法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医学院校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4]。例如,在讲授《医学伦理学》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医学伦理学理论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医学伦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讲授《精神卫生学》知识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精神疾病的典型案例进行展示,使学生深刻理解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原则等知识。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开展医德教育的过程中,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例如,在讲授《医学伦理学》知识时,可以建立医学伦理学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主要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教师可以上传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供学生学习使用[5]。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该网络平台开展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等活动。
四、讨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强调学校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原则。承载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要使命,高等医学教育要注重德育,尤其要重医德教育。医德实践教育研究与实践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如何更好提升医德实践教育实效性、如何实现医德实践教育与医德理论教育的融合统一,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仍需要更多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付甜甜,李翠云,邵文锦.《大医精诚》中的医德思想内涵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和价值[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04):60-62.
[2]杨宜花,赵永红.短视频融入医德人文教育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8):136-139
[3]贾冬玲,亓雪,纪万里,张宜凡.新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的设计与实施[J].科教导刊,2022(27):87-90.
[4]黄建,王燕.高校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哲学思考[J].成才之路,2022(27):41-44.
[5]滕冉,邹思良.后疫情时代医德教育在医学院校思政课中的融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6):36-39.
作者简介
张惊宇(1979-),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工作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