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的管理创新就是根据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重新整合人力、资产和科技要素,培养人才,提供新的成果和社会服务,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高自身效益并实现社会责任目标的过程。
[关键词]高等院校;管理创新;观念;目标
一、管理创新的观念准备
我国高等院校要实现管理创新,管理者特别是学校的领导者必须改善心智模式,通过必要的学习活动,为管理创新的开展作好观念上的准备。管理创新的观念准备当前着重抓住以下要点。
1、把握形势发展,全面适应高校管理内涵的变化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世贸组织的加入,意味着我国的高等院校将在政策上逐渐脱离政府附属物的地位,真正建立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高等院校的体制是关于高校事业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权益划分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它主要反映高等院校与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高等
院校体制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纽带的地位,它一方面直接制约高校各种功能的实现,另一方面又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枢纽,是高校系统反映、内化社会要求并适应社会要求的中枢。因此,新体制的建立,人财物诸类生产要素都要求高校通过培养人才在社会上获得,高校培养的学生必须经过人才市场交换出去,在社会上接受
用人单位的选择,高等院校生存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管理的内涵必须作相应的变化。
(1)从为管理而管理转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竞争力而管理。体制改革初期,高等院校的管理往往表现为一种政府的政策,高校是被动地贯彻和执行,为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标而管理,为接受上级部门的评估、检查而管理。而在新体制下,高校的生存发展,不仅是取决于政府,而更关键的是取决于社会,如果高校的教育质量上不去,培养的毕业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高等院校的办学就会没有出路。
(2)从以实物形态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价值形态为中心的管理。体制改革初期,高校管理者往往所关注和管理的只是发展规模,校园基础设施、教学科研设备等,管理者过多地围绕实物形态开展管理活动,很少考虑价值方面的一些指标。而在新体制下,高校整个的招生、培养、就业的教育再生产循环活动,全凭高等院校在社会和国际竞争和价值作用下自主运作,高校必须关心成本效益、结构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价值目标。虽然新体制下也要强调对实物形态的管理,但对于这些实物形态的管理也必须围绕其价值形态来进行。
2、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更新管理观念
知识经济的出现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迎接工业革命挑战的百年悲壮跌宕的历史告诉我们,迎接社会变革的挑战,观念上突破是最重要的,尤其要牢固树立以下观念。
(1)立足高校之外,对自身准确定位的观念。在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的同时,应该确立准确定位的观念。所有高校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同一类型,同一层次。事实上,我国1000余所高校不可能都去创世界一流,除个别要创世界一流大学,进入重点大学建设的行列之外,多数应是为地方服务的一般高等院校。高校追求的应是整体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各类高校都要在各自的层次和服务方向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高校的管理者对现实应作冷静分析,准确定位。
(2)处于学习化社会,必须加强学习的观念。首先要坚持学习,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不坚持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其次是要改造学习,进行学习的革命。过去我们比较强调向实践学习,以致形成一些用感性学习来排斥理性学习的习惯。农业社会强调经验的积累;工业社会强调向现实学习;在知识社会,高校管理者强调理性的指导,要强调面向未来的学习。
二、管理创新的目标选择
高校的管理创新从何入手,又走向何处?值此管理体制转型期,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管理体系的创新。改变各自为政,视野狭窄的小管理,建立学校行政系统、教学系统、科研和社会服务系统一体化,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一体化,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及监控体系管理一体化的高效能管理体系。
2、管理目标的创新。应改变管理目标单一、机制缺乏弹性、缺乏激励、最终使目标难以全面实现的现状,认识到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有三个不同层面的衡量标准:一是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符合程度;二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和已确定目标的符合程度;三是学生培养质量与学校所定目标的符合程度。通过这三种符合程度的判断,明确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进学校改进管理。
3、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的创新是落实岗位责任制,并创新一套与此相应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并依此选择恰当的质量控制指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保证管理系统秩序的正常运转,实现管理的功能。二是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管理决策显示了管理者在处理自身与外部关系中高度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优越性。准确、完整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能够减少决策盲目性带来的管理上的负面影响。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反映了高校法制化管理的进程。
4、管理方式的创新。管理方式有其特定性,管理方式的采纳要因时、因地、因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要分析每种管理方式的各自特点,恰当地、相互结合地使用,达到管理的理想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通讯与交通基础设施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和宽带双向交互网络的发展,我们要求管理人员掌握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可利用全校、全社会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加强校际间、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了解社会各部门、科技发展的情况,使大学管理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周济.历史性跨越[N].中国教育报,2002-05-28.
[2]孙立群.确立教育理念系统,实施管理创新工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