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围绕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就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存在的主要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能力导向;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迅猛崛起,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管理理论知识及相应技能、能够应付各种具体管理问题的基层管理人才,这种需求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又最为核心的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对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同时更好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难的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 高职教学模式不符职校学生特点,未能扬长避短和挖掘潜能
当前高职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高考的落榜生,这使许多教师习惯于把高职教育定位于“差生”教育。高职学生并非“差生”,而是蕴含着巨大的学习潜能的,然而现行的高职教学模式是很难激发学生潜能和提高教育质量。所以高职教育,特别是高职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成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 高职教学模式基本套用普教模式,强调学科体系和理论教学。
在高职课堂上,教师依旧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科”表达。走进高职院校教学课堂,学科体系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组织和简单的接受式学习仍随处可见,采用的教学模式仍是普通教育所惯用的。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在校学生远离职业环境,对职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学习专业理论就难免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即使是迫于考试压力去死记硬背,等到实践操作时也会忘得所剩无几。
(三)对实践教学硬件的不重视,制约着高职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虽然作为高等院校,但国家对其在财政支持,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投入等方面远不能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受技术和资金方面的限制,目前高职教育的实验设备条件、实训基地条件还十分有限,普遍落后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现状.难以满足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这直接影响到了高职毕业生的培养和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严重制约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方向不明确。当前,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面向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这种面向定位很不明确。首先,企业可以按规模、性质、产品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分类,不同类型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管理特点。其次,企业的岗位可以按照其主要业务内容进行分类,如:采购、销售、生产、质量、人力资源管理,等等。很显然,我们是无法在三年的时间里培养出能满足各岗位要求的人员的。再次,基层管理岗位有待明确。
2. 规格要求偏高。一方面,由于培养方向不明确,导致培养规格要求涉及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简直就是全能型人才,这是不切实际的。另一方面,我们在具体规格要求上也是偏高的。
3. 没有与职业标准相统一。由于多方面原因,我院工商管理专业还没有将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硬要求。学生对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的作用意义缺乏认识,考证的积极性不高,参与考证的学生数和通过率还均不高。
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的策略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的策略主要有以综合能力为导向,加强外向型人才培养;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导向,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规格的设计
高职教育能否满足社会需求,首先体现在其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其培养规格设计是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与培养规格的合理设计必然成为构建合理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培养目标是指学生经过一定教育与培训过程,最终达到的状态和标准,它有层次、类别、范围的界定。根据对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各行业发展现状,我们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及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掌握从事工商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拥有一定的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和相应的管理技能,能运用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各类中基层管理问题,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培养规格的设计
一是知识结构的设计。对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知识结构上,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和运营机制知识,熟悉相关经济法律、法规;熟悉企业的基本运作过程,掌握从事工商企业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此外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和操作的基本知识;并初步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知识。
二是能力结构的设计。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与社交公关能力;其次,应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能拟定企业基本管理文件、撰写市场调研报告等;第三,要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包括职位分析、招聘、人员激励及绩效考评等技能;第四要熟悉企业市场运作过程,掌握市场营销基本技能;此外,还应具备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具有计算机应用、操作的基本能力。
三是素质结构的设计。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学生素质结构除了具有综合文化素质外,还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是指个体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必须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诸如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勇于进取等职业道德的教育;同时应通过课程实训、模拟实训及顶岗实习等方式对其职业技能进行培训;并要根据行业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载体,它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优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就要建立由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来共同开发设置,按照反向设计的原理,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反向设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在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主要做到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衔接(“即双证沟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能否实现,除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外,教学过程是关键的环节。教学过程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问题。
1.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专业岗位工作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在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可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将本专业所涉及的岗位种类,岗位工作过程,岗位工作职责进行认真调研、分析、归纳与总结。使学生所学与将来从事的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要求相一致;二是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使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全面接轨,其中理论教学内容要包括专业岗位工作过程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实践教学内容要包括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的技能操作要求。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活”,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从属为主体,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项目教学法、管理游戏等方法。
3.开发有针对的教材
教材体现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它既是教学思想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又是教学方法与经验的结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来说,从教学大纲到教材的开发,应有校、企教师以团队工作的形式合作完成,这一过程既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论和方法论层面进行的处理,又是对课程教学大纲在内容层面进行的具体化处理,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既要对各个企业的生产逻辑及劳动组织进行整合,又要对案例学习与系统学习进行整合。
4.创新考核内容与形式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手段,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改进的途径。在考核内容上,要与实际岗位需要相对接,以理解性、应用性考题为主,以理论性、知识性的考题为辅;在考题类型上,要以案例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题型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形式上,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灵活多样,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陈井安、柴剑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基于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势的视角[J],成人教育,2011(10).
[2]闫伟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
[3]刘凯、黄亚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7) .
[4]王璐,经济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J],中国报业,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