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三阶·八策:提升大班 幼儿游戏分享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阶·八策:提升大班 幼儿游戏分享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 者:王陆芳 汪丽亚 (杭州市萧山区级机关幼儿园,浙江 杭州 311201)

 

 
摘   要: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其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本文聚焦于游戏分享环节中的语言发展,通过“划游戏”帮助幼儿铺垫讲述逻辑;借助“图示支架、微视频支架、实景支架”辅助幼儿再现讲述情境;运用“群体合作式、集体引导式、游戏趣玩式”支持幼儿搭建表达途径;采用一“会”(圆桌讨论会)一“集”(创意绘本集)帮助幼儿拓展表征内容,综合形成“八项”具体支持策略,以提升大班幼儿在游戏分享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游戏分享;语言表达;支持策略
一、大班幼儿游戏分享中语言表达的问题呈现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提到“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现阶段教师能基于幼儿需要设置宽松自由的讲述环境,但多数幼儿在游戏故事讲述时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讲述内容简单重复
5-6岁幼儿要求“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但大部分幼儿在游戏分享时往往表现出“游戏中玩得很精彩”,但“讲述时却显得很平淡”这一现象。一方面,幼儿习惯以总结性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游戏故事,如“今天玩了打仗游戏,和朵朵一起玩的,最后朵朵赢了。”他们对于游戏进程和细节是忽略的。另一方面,幼儿的措辞造句缺乏更新,表现为虽然有连续行进的主题游戏但在讲述上如出一辙,且每天大同小异。
(二)讲述逻辑无序混乱
游戏中,幼儿沉浸在当下的情境与场景时能够井然有序地表达,游戏后分享讲述时却总是颠来倒去,对搭建的事物特征、游戏进程、同伴对话等想哪说哪,逻辑混乱。如有幼儿这样表述“今天搭的是警察局,有恐龙,来了一辆公交车里面不是人,恐龙被撞到会死,有一只不会死。”听完幼儿讲述,教师和其他同伴很难了解游戏实况,因此难以给出积极地情绪响应,而分享的幼儿也因语序混乱、表达不清而难以激发起同伴的共鸣,逐渐失去讲述的欲望。
二、提升大班幼儿游戏分享环节语言表达能力的思考和实践
在语言核心经验中提到,要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也要引导幼儿清楚的表达。因此,我们以游戏分享环节为主要突破口,通过“三阶?八策”,助力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
(一)一阶一策:“划游戏”铺垫讲述逻辑 
“划游戏”主要聚焦在“2W”问题上,即“who”和“what”。在自主游戏前,幼儿在计划表上以绘画表征的形式预设自己的游戏同伴和游戏内容。
如:第一次“桥“游戏中,挑子没有进行“划游戏”环节,她的讲述内容是:今天搭的桥是用两块长方形当楼梯的,圆柱体当支撑板的柱子。小岛踩上去试了一下没有倒。
第二次“桥”游戏中,桃子先进行了“划游戏”环节。游戏后,她的故事讲述是:今天和秀秀一起玩搭桥游戏。秀秀先去选了很多扁扁的长方形积木,这是搭桥的主要材料。先把两块长方形叠在一起,然后上面那块要放在下面那块一半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从左边一直搭到右边,最后,长长的桥就搭好了。
从幼儿有无“划游戏”环节的讲述内容对比可以看出:进行“划游戏”后,幼儿的讲述逻辑更清晰。幼儿自然地运用“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从容且有细节地讲述自己搭建桥的过程,为幼儿逻辑讲述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二)“二阶五策”构建讲述支架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萌发,但仍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同时,由于幼儿神经系统易兴奋、神经联系不稳定,容易导致记忆内容少或记忆存在时间短,具体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短时间内记忆。因此借助具象的视觉呈现、亲身的实践感知来帮助幼儿完整仔细讲述是有必要的。本部分采用“‘再现’讲述情境”和“搭建表达途径”这两方面策略为幼儿搭建讲述支架。
1.“再现”讲述情境
幼儿的游戏讲述实则是回顾游戏过程并在头脑中用合适的语言组织、加工、输出的过程。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介物,可以帮助幼儿回忆讲述。
(1)图示支架:一对一呈现,丰富讲述
基于幼儿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幼儿进行回忆讲述时,增添相应的游戏图片来帮助幼儿丰富讲述内容,细化故事情节,完整故事内容。
如:欣欣无图片时讲述内容是:这是桥,这边是围栏,用积木搭的。可以在上面走,不过只能轻轻得走。
欣欣有图片辅助时的讲述内容:今天的搭建作品是桥,桥两边用纸杯搭了围栏,但是不太稳,一会儿就掉下来了。然后就改用积木搭,可能会更稳。今天的这个积木桥比昨天的要宽,用了两块长木板。楼梯用两个方形积木并排起来,很宽的,整只脚都可以放上去。
经对比发现,在图片辅助讲述后,幼儿的语句更加完整、丰富,逻辑更加清晰。一般幼儿在讲述时只会对已经形成的游戏结果进行讲述,不太会联系到游戏前几次搭建楼梯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就无法捕捉到幼儿真正的游戏发展。而在增加图片辅助后,幼儿能够回忆出某一环节的简单因果,甚至是作品间的对比,这不仅促进了幼儿的思维逻辑发展,更使幼儿的讲述更清晰细致和完整。
(2)微视频支架:碎片化利用,倾心讲述
静态的图片呈现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回忆故事内容,而连续动态的视频播放则可以使幼儿更加完整、细致地梳理游戏情节与发展。教师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如餐后、点心后、课间等,将幼儿的游戏视频投放于电子屏幕上,幼儿可以自主选择、点击播放自己的游戏视频,与同伴进行分享讲述。这不仅使讲述氛围更轻松、自由,也增添了幼儿的分享欲与分享“语”。
2.“搭建”表达途径
基于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交流。如开展多种形式的“你言我语”,这些活动在提高幼儿游戏幸福感和分享快乐感的同时,也自然地将语言学习、表达表述、思维逻辑等目标落实在了幼儿身上。促幼儿在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想说、敢说、喜欢说[2]。
(1)群体合作式
小组之间的游戏分享是很好的幼幼互动,一名幼儿的讲述会触发多名幼儿的补充,是一种双向多边的反馈补充讲述。你一言我一语的群体合作式分享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更重要的是,在多番的补充、反馈讲述中,幼儿的游戏情节得以不断完善,思维逻辑也不断重构提升。 
如:幼儿在游戏绘画记录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自主合作式的分享。萌萌说:“今天搭的是一个小猫的家,天天演妈妈。这个是电视机,这个是床,可以睡觉。”乐乐接着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围栏,是用很多小积木块搭的,小天说是个泳池,可以给小猫咪洗澡。”“小天还问有什么味道的香皂?”可可指着一块块积木继续补充说,“有草莓的、西瓜的、葡萄的,还有苹果的。最后小天选了一个葡萄味的。他说可好闻了,把小猫咪洗的香香的!”
群体合作式讲述,促使幼儿在同伴的讲述下激发出表达与补充的欲望,游戏进程越来越细节化、具体化。游戏讲述不再是三言两语,听起来更像是一集连续剧,使游戏分享更有趣味性。
(2)集体引导式:以点串线,以线成面
通过“4W1H”和“点位聚焦”两个策略来帮助幼儿以点串线,以线成面,帮助幼儿梳理故事逻辑线,启发幼儿开阔思维。
① 问题聚焦,巧用“4W1H”。4W指的是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干了什么(what),1H指的是怎么做的(how)。教师帮助幼儿了解这五大要素,并引导幼儿利用该结构线来梳理讲述自己的游戏故事。
如:在游戏记录后呈现了“4W1H”简单的图示结构表,桃子对着自己的游戏图片与视频,梳理着自己的游戏故事线:
who-桃子、小岛、秀秀  when-上午  where-二楼平台  what-搭桥面  how-秀秀先去选了很多扁扁的长方形积木,这是今天搭桥的主要材料。先把两块长方形叠在一起,然后上面那块要放在下面那块一半的地方,用这样的方法从左边一直搭到右边,最后,长长的桥就搭好了。
② 点位聚焦,启发思维。通过一系列的游戏分享,教师需要提炼出共性的问题,并将问题抛给幼儿。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来启发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从问题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升语言思维能力。
如:今天,孩子们在搭建桥墩过程中,变换了好几种材料。从纸杯到易拉罐再到木积木。教师聚焦这一组的典型问题,在游戏后的分享环节引发幼儿展开讨论:“今天大家都用了不同的材料做桥墩,有什么感受呢? ”小岛说:“纸杯太软了,总是倒。”小宇跟着说:“是的,后来用易拉罐做桥墩的,但是易拉罐很难摆,有点滑。”清河马上补充道:“易拉罐肯定不行,它太轻了,换积木就可以!”教师马上问:“为什么积木可以?”清河回答:“因为积木比较重,只要摆整齐,就会稳稳的。但是不能搭太高,太高容易倒。”
在游戏后的这一聚焦性讨论中,不仅满足了幼儿积累自身经验、共享他人经验的需要,也满足了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辩证提升的需要。
(3)游戏趣玩式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幼儿通过游戏获得相关经验,也在游戏中巩固经验,两者相辅相成。我们将抽象的思维逻辑概念引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帮助幼儿抓住重点、理清思路、正确表达。
如《你“话”我猜》《猜猜我是谁》等游戏,可以促使幼儿思考某物品的显著特征,快速启动自己的认知思维库,提炼、总结特点并用适当的言语表达出来。如猜“绵阳”,小宇是这样描述的:两个字,是白色的,尾巴很短,还可以剪毛。可见,幼儿的描述逐渐趋于事物最显著的特征,如“白色、可以剪毛”等,促进幼儿词汇积累与运用。如《逛超市》等游戏,聚焦轮流接话,促进幼儿的逻辑延伸。《故事连一连》等游戏,聚焦连词成句,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运用和交流语言,获得语言核心经验。
(三)三阶二策:拓展表征内容
幼儿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发展着人际交往能力、对情境的判断能力、组织思维逻辑的能力等。这不仅体现在游戏分享中,更体现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如:
1. 圆桌讨论会。师幼围坐在一起,针对班级中的某一个主题、问题或幼儿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表见解。如在主题搭建“桥”的环境创设中,教师引发幼儿事先讨论要搭建的内容,用什么材料搭建等,助力幼儿的思维构建。
2. 创意绘本集。抽象的思维逻辑除了借助语言表达出来,还可以结合绘画等形式展现。创意绘本集将幼儿的想法跃然于纸上,这体现了幼儿思维的第一层“讲述”,而将自己的故事分享讲述给爸爸妈妈或同伴听,这便是思维的二次加工讲述。在讲述过程中还可以鼓励幼儿利用“4W1H”来展开绘本故事的讲述,助力幼儿的创想表达。
四、“三阶?八策”提升大班幼儿游戏分享环节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呈现
通过八项策略的支持,大班幼儿在游戏分享环节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升,语言表达情感也更主动、自信。
(一)游戏分享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1. 讲述内容更精彩丰富。幼儿在讲述同一场景时,已经能用更多的词形,如方位词、连接词、动词等进行讲述,同时也正因为这些词汇的熟练组合与运用,幼儿讲述的内容自然而然趋于细节和丰富。对游戏情节的讲述逐步从平淡的“谁在干什么”向“谁在干什么,第一步……先……然后……但是……最后……”这样复杂且有转折的情节过渡。
2. 讲述逻辑更井然有序。在“2W”和“4W1H”支架的熟练运用下,幼儿的语序渐渐清晰。特别是在讲述事物特征、游戏过程、问题解决、同伴互动等情境时更详实、清楚,基本实现“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自己的游戏“的表达目标。
(二)游戏分享中语言表达情感的飞跃。
不论是“2W”的划游戏环节,还是“4W1H”的逻辑策略,不论是图片、视频、实景的辅助讲述,还是同伴、师幼、游戏交互的讲述实践,都是基于将一日生活中更多的表达空间交给幼儿的理念,让幼儿在各种有效的策略支持和帮助下习得各种表达技巧。随着技巧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幼儿讲述时越发自信,表达的主动性也越发高涨,真正实现了“游戏中的惊艳”和“讲述时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周兢,陈杰琦.《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师范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