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方法

作 者:许连根 (阜阳市第十六中学,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才能推进当代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获得全面成长。探究语文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方法,才能让语文教学活动达到预期。
关键词:语文;传统;活动;课堂;能力
前言
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的精神财富。传承传统文化,将其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活动中,能够为初中学生的个人成长注入更多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关注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教育大目标的实现。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不仅为之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教学方案
语文教材,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课前,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备课,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构建语文课堂的过程中,只有全面分析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才能让学生接触到科学合理的学科知识。在融合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科教材,从中挖掘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学科知识,促进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教育作用发挥出来。结合传统文化实施语文教学,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与传统文化知识之间的关系。从初中学生的现有语文学科学习能力出发,开发、整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得到全面发展,获得不同的力量。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教师可以以此为方向,在语文教材中开发与其相关的传统文化,引导初中学生建立健康的三观。
像在讲解《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学生会接触到我国古代典范赵州桥和卢沟桥,感受它们的历史风采。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大纲内的内容,以及通过网络搜索的相关材料,深入探索作者茅以升的桥梁成就,让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桥,感受古代建筑的美,激发对于古代建筑的热爱。课文概括了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石拱桥和虹互相比喻,促进学生感受桥的优美。在了解了石拱桥的特征之后,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当中见到过哪些石拱桥?和课本中的石拱桥有什么相似处和不同处?在课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共同探索中国各具特色的桥梁,了解桥梁的设计理念,从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要素,这样将课内外的知识相整合,才能让学生在拓展个人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学科学习兴趣和积极的个人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推进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
在融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优化。受到初中学生个人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情感表达能力也处于快速提升阶段。在学习之时,大多数初中学生只关注表面的学科知识,重视考试的重要考查点,并不会自主探究其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也不在意传统文化信息的获取与理解。但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效果未达到最优。要推进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顺利渗透,教师要引导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传统文化在个人学科学习、个人成长方面的积极意义。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
像在讲解《背影》之时,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散文中传达的深沉父爱,促进当代初中学生学会感恩、孝顺、理解父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冥想氛围,让学生静下心来,在教师的言语引导下,闭上眼睛想一想父母的背影,用真实的个人经历,体会作者在文章情节中的心情。与作者共情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要素的过程。当前的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初中学生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家庭关系问题,未曾深入理解父母的付出。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思考生活中从未思考的问题,有生活中未曾有过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精神要素,更认清传统文化的深层意义,在语文课堂中获得更多成长。
三、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将课内课外知识做到有机结合
课堂,是学生获取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场所,但课外的实践活动也不可忽视。只有课内外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初中学生才能有健全的语文学习认知,有更多机会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结合教学主题与需求,有效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语文学科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并践行传统文化,才能促进学生拥有全新的认知。
像在学习《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入手,让学生关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了解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所讲述的教育,开展一次“中国传统神话”的手抄报活动,促进学生在完成手抄报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入手,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中的代表人物,在他们所描述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找到教育内核,获取个人成长。如,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展现了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精神,类似的故事还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等。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饱含着传统文化,教师让学生于课下共同探索中国不同的趣味故事,了解其教育意义,促进学生尝试新的语文学习方法,了解更多的文化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挖掘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有利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创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拓展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开展更加丰富的拓展性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获得宽广的认知和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国锋.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J]. 考试周刊,2023(1):35-38.
[2]杨天魁. 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 科普童话,2023(8):47-49. 
[3]郭兴福.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措施[J]. 学周刊,2023,3(3):130-132. 
[4]刘金宝. 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措施[J]. 学周刊,2022,30(30):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