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什么是规律?规律是固有的,还是生成的。是不可改变的,还是可创造的,可超越的额?张楚廷教授认为,规律并不像传统哲学所言说的那样,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随事物的生成而生成的,规律亦是可创造的 可超越的。
[关键词]规律;生成;创造。
什么是规律?我们大多数人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规律的定义是:规律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自身事物之间或与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性。所谓本质就是内在的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征。
传统哲学指出,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固有的特征。果真如此吗?
毫无疑问,自然是生成的,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生成的,能否由此而推导出有事物构成的规律也是生成的呢?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哲学通论》中有这么一段:“规律并不是某种哲学说描述的那样是固有的,本质的,可利用而不可创造的。规律实际上是生成的事物在生成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某种特性,和自身要素之间或与他事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联。事物是生成的和消逝的,其规律或必然也是生成的和消逝的,非恒定的。”
初读,很不理解。我们所受的传统教育哲学告诉我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张楚廷教授这种全新的甚至说完全相反的观点重重的锤击着我的脑袋。细细品味,理解了作者的意图,明白了其中很多哲理,犹如一股春风沐浴着我的整个身心。但仍有点迷惑:既然规律是生成的,那么,他为什么会以这样的形式生成,而不是别的另外的形式生成?
万物都是生成的,那么在这万物生成之前,就存在规律了吗?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过程,那么,在事物的产生之前和消亡之后,“规律”肯定是不存在的,那我们怎么能说规律是固有的,本质的呢?在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规律不会变化吗?如果规律不变化,而事物变化发展了,这个不变化的规律还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规律了吗?
人,当然是生成的。人的生长过程也是有规律的:受精卵——胚胎——幼儿——儿童——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任何人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有人不经过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而超越吗?试管婴儿也必须有完整的受精卵开始吧!“克隆人”也必须有原型才能克隆啊。能由婴儿期超越到青年期或其他阶段吗?肯定是不能的!
人类也是生成的,是有远古时代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为什么不是其他的生物进化成人类呢?大家肯定会说,只有类人猿在遭遇了自然界的种种考验磨难后还能生存并繁衍后代。亦即生物学上的“优胜劣汰”论。这种规律在其他领域同样适应,自古至今,人们确信不疑。可否这样反问:“它是自然界生成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了,只是自然形成后才浮出水面,见到庐山真面目;还是随自然的生成而生成?”这点尚不明白。十六世纪之前,人们信奉“地心说”,直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而不是创造)“日心说”,人们才知晓“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日心说”是哥白尼创造的吗?显然不是。这一规律早已存在,只是因为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而尚未发现或发现较晚。那么能否以为有人发现了,提出了那些“早已存在,只是因为某种原因而违背发现”的规律,就说成了“规律是创造的”的呢?
自然界呢,是生成的吗?有人能否认自然的生成吗?不能吧。宇宙是有起点的,它起源于200亿年左右。据说它诞生于一声巨大的声响。即“宇宙大爆炸说”。之后才生长了地球,地球开始是沉睡的,一团漆黑的混沌体。慢慢的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最开始的时候是生命并不是人类,是最低级的微生物,植物,渐渐的地球的气候适宜高一级的动物生存了,才有了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现代考古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才382万年左右。自然是生成的,那生长在地球上的万物,也都是生成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人,是生成的;自然,也是生成的,那人类的社会活动,及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是一定都是生成的呢?
中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中国人民结合自己国情逐步地有意识地探索出来的,它的规律怎么会就不以创造者的意志为转移呢?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将来还有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时,如果没有人的意志,它怎么会无来由的进入高一级社会形态?
诚然,规律是生成的,规律是可以创造的,规律是可以超越的。
但是,宇宙起源,人类社会发展,社会形态变更,他们总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这一规律恐怕谁也无法颠倒。正如一颗种子总是要经过播种,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一样,人也要经过受精卵,胚胎,婴儿,少儿,成年,老年。中国不是有个“揠苗助长”的成语吗?就是说植物和人都是有其自身的发生成长过程,不可任意而为的。否则欲速则不达。人类社会形态也是如此,是由低级的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高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而不是现有资本主义社会到封建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的。
因此,“规律是生成的,规律是创造的,规律是超越的”也只能仅限于“某些”规律,并非所有的规律都能创造之,超越之。
张楚廷教授的“规律生成观”颠覆了传统教育哲学,具有积极的引领导向性,以此告诫青年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全然信奉书本,对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要经过头脑的过滤吸收,要有质疑精神,要勤于思考,敢于发问。如果我们都能以创新的视角思考哲学,那么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化必将耀眼世界人们的眼球。
参考文献
[1]张楚廷.高等教育哲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p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