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为例
作 者:汪桂元
(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安徽 淮北 235000)
大
中
小
摘 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位学生获得相应的成长与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理论知识也以一种暴风增长式的速度完成着自我的更新和丰富,加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了一个为大多数人所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学习理念。为此,就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学习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客观的学习规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逻辑能力和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开展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不仅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更将有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化、统一化的学习意识,促进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以下以《环境与发展》章节的大单元教学实践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环境与发展》
引言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曾强调,为追求真正的为理解而教,教学设计就应该避免为灌输而教和为活动而教两种误区,注重大单元教学设计。所谓“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把一个单元所有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点、教学任务进行整合分析,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立场来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对这些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教学设计模式。而在高中地理这门综合性、工具性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大单元教学设计方法与思路(见下图),通过整合那些具有共性或关联性的内容,依据高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需要来重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高中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的过程,更能够弱化传统地理碎片化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融入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地理课堂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
高中地理作为建设高中学生精神文明的重要课程,是帮助高中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培养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多采用知识讲授的方式展开新知识的教学和旧知识的巩固活动,尽管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获取,却并不利于其地理思维的养成,也就是学生只知道地理知识是什么,却不知道知识从何而来、有何实用价值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疑问和惊奇是学生思维开始的地方。而将大单元教学设计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疑问的产生、分析、论证、探究与解决提供了必需的环境与条件支持,学生们在具象化情境中完成驱动型学习问题与任务,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高中学生获得了学习热情的激活、教学参与积极性的提升。
(二)促进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和特征就在于其对教学内容的开发与重组,以及大单元思想指导下教学活动的开展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原则的遵循。整体上来讲,这样的教学思路和过程与高中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认知发展规律相吻合,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地理教学情境的搭建使高中学生置于一种近乎真实的复杂环境中,学生若想完成大单元教学任务,就必须综合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经验,而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更是高中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高中学生对地理规律和原理加以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而无论是知识的迁移,还是思维的发育、认识的升华,都是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获得提升的重要表现。
(三)促进高中地理教师专业化高效发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而大单元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本质上来讲就是教师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延伸教学视野的重要途径和重要表现。一方面,在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需要运用教学艺术对单元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与重组,进而确定并设计出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地理教师不断思考与推敲、完善与学习,甚至是由其他教师进行检验、评估,因而,持续性的大单元教学实践活动将极大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素养与能力的深层次发展。另一方面,大单元教学实践意味着教师的教学重点已经实现了由学生掌握知识、答题技巧与准确率提高向学生掌握地理概念、理解地理原理、实现知识迁移的转变,这种教学重点的调整表明了教师地理教学格局的扩大化。
二、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以《环境与发展》单元为例
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应当统筹兼顾整体教学效果和各个环节的安排有序、密切关联,以实现地理大单元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环境与发展》单元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区域概念的基本认知、养成纵向对比不同区域人类活动以及不同发展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实际影响的地理思维、掌握复杂地理信息阅读的识图技能,在该单元教学过程中开展大单元教学实践,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设计地理大问题,重组教学内容
大问题是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灵魂,大问题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单元教学实践的探究价值和研究深度。通常来讲,能够对大单元教学实践发挥引领作用的地理大问题,应当具备以下特征:首先,与地理学科本质相契合。作为一门以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高中地理学科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当以人地关系为根本落脚点,要确保地理实用价值的有效凸显,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展开深层探究与反思;其次,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开放性的地理大问题为其思维活跃性、发散性的发挥提供了自由空间、潜能发挥余地,能够让学生基于原有问题来不断发现与提出、思考与验证新问题,从而有助于高中学生独立思考和持续探究思维与能力的发展。最后,要符合“最近发展论”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要能够使学生在现有知识与能力、思想与情感的基础之上实现更高层级的成长与提升。
具体到《环境与发展》大单元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需要首先明确一点——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人类社会有着直接影响力,同时,人类的一切生活与生产行为也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二者之间始终处于一种休戚相关、相互影响、协同共生的关系网中。因此,在大问题的设计环节,教师就应当聚焦在“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并以此为逻辑线索对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组。
(二)设置大单元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明确正确教学方向的重要依据,与课时目标不同,大单元目标是一种更宏伟的整合性目标,是完成大单元整体教学后地理教师预期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价值观念建立情况。大单元目标的设置,要求教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客观分析,同时要精准把握课程标准的核心内涵以及相关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全面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新课标特别强调培养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与能力、地理综合素养与情感,基于此,在设定《环境与发展》大单元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时,就应当体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将大单元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地理思维与情感、使高中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的能力。
其次,客观理清相关知识内在关联。《环境与发展》单元知识与《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后者知识的学习是前者知识学习与掌握、应用与实践的基础和支撑,为此,在大单元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重点把握两部分知识的递进关系,在《环境与发展》单元知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与回顾《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掌握了大气基本概念和作用机理后,再将大气与人类发展紧密相连,从而启发学生保护大气、保护环境、促进人地协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整体来讲,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联系旧知识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明确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脉络——地理现象、地理成因、地理过程、地理影响、人地关系几个部分依次递进,更体现了高中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与深度学习需求。
(三)搭建教学真情境,设计驱动问题
教学情境的搭建是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的重要支架,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地理单元知识的重要辅助。复杂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是《环境与发展》单元内容的研究重点,这也就意味着立足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来为学生们参与大单元教学活动搭建必要的、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地理教师要认真观察、努力挖掘身边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生活热点等教学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整合,使之成为《环境与发展》大单元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情境支撑,从而让学生在这种相对熟悉的教学情境中来感知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促进人地协调、可持续关系发展的紧迫性。
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澳洲大火、南极高温、非洲蝗灾等重大环境事件的相关影像资料,设计驱动性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而后引出本单元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可持续发展。在信息化、真实性教学情境和驱动性教学问题的辅助作用下,高中生会逐渐理解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从而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观念的启蒙,同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四)组织合作化活动,引导主动思考
高中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对当前高中地理大单元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构建高效高中地理大单元课堂的重要途径,而这一过程的推进和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高中学生学习盲目性、思维活跃性的阻碍,这就需地理教师在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之前,为学生们安排大单元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方向,使学生们能够产生和维持持续性的学习动力。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们围绕大单元学习任务展开自主合作学习,也可以用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获取需求的满足。
结束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形势下,为了全面推进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地理教师要树立先进的大单元教学理念、凸显生本主义的教学思想,进一步加强单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教学,使帮助高中学生建立更加完整的地理知识架构、养成系统化与逻辑性的自主学习思维与习惯,使高中学生真正建立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思考与应用热情,在更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同时,获得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进而带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素养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彬彬."整"之有理"建"之有法:大单元教学的内容组织与结构形式[J].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1,(06):43-46.?
[2]全汝逸,乐淮辉.基于真实情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以"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为例[J].地理教学,2021,(15):12-15.
[3]董瑞伶,曾早早,李春艳.指向区域发展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案例研究——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为例[J].地理教学,2021,(22):27.
[4]户清丽,付媛媛.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黄河流域内生态脆弱区域的综合治理"大单元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05):107-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