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 教学现状及数学文化渗透策略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 教学现状及数学文化渗透策略

作 者:李 红 (郎溪县第三小学,安徽 宣城 242100)

 摘   要: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理想,双减教育理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要是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双减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过程,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知之”的说法,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虽然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没有任何的趣味性。学生不感兴趣,就难以保证学习效果。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无法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也无法做到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也不尽合理,缺少吸引力。部分教师往往以自身的想法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于是在教学中将教材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删去,直接给学生灌输公式和概念,缺少了对教材内容的创新。
还有一部分教师把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变成了单纯地灌输知识的场所。学生在课堂中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没有注重教学方式及方法的改变,一味地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缺乏一定的兴趣。这样学生就很难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就难以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注重对教学内容与形式方法的创新改革工作。
(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沉闷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表现在:有的教师把学生当做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过多,不考虑学生是否都学懂了,对没有掌握的问题反复提问。还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从来没有问过学生是否学会了什么知识,而是一味地用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传授知识,这样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上课没有兴趣。所以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但有些教师把这种学习方式理解为“放羊”式教学,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环节[1]。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引入小故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在我国具有雄厚的发展历史,我国古代的众多学者凭借自身的勤奋与智慧,为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因此想要保证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融入,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学名人故事,对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元素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数学教材知识去介绍关于我国古代数学文人的故事,这样能够使得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的同时接受优质传统文化的洗礼。
例如在学习《圆周率》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讲授圆周率的过程中加入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小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激发,同时还能感受到祖冲之先生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以及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优良品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学生建立优质的学习榜样,同时学生也会学习古代数学名人身上蕴含的优良品质,这对引导小学学生传承优质中华文化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2]。或是在学习《年、月、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感受我国古代关于年月日的计算,并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平年以及闰年中蕴含的一系列数学问题。这些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转变原有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还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小学学生了解到优质传统文化的内涵,感受数学中的美丽。
(二)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中感受传统文化
数学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强的精确性与思想性,为了保证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将数学教学目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育,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感悟数学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锻炼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与数学文化素养。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的图形以及材料。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数学教材,作为培育小学学生精神品质的核心基础,使数学教学变为知识与素养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小学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例如在进行《加与减》一课的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十以内的加减法,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分苹果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十以内的加减运算,在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入“孔融让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感受谦虚和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或是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我国不同时代的图形元素,并带领学生通过信息平台去搜索关于相关图形元素的实际资料,让小学阶段的学生明确不同图形的来源、年代、含义以及在不同图形元素中蕴含的不同数学思想,通过信息平台的查阅,能够使得学生明确不同图形的来历以及在时代变换过程中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了解到丰富的中国文化,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有效的激发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还能加深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理解,同时也是当今时期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效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进行研究创新,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更好的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的同时,不断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长期有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玉环.“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数学文化渗透策略[J].教师博览,2023(09):8-10.
[2]李斌瑜.“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0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