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拓展,如何建立一支专兼结合,面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已经成为高校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本文在对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我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对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与思考: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之中;立足学校实际,构建系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组建一支具有较强学习力、决策力、执行力、凝聚力的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考。
一、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调研中的部分高校也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办学特征和发展任务,相应地,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而,必须正视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在客观分析形势的基础上有效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办学多样化使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与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与郊区办学、多校区办学、合并办学等高校办学多样化两个方面。这些新的变化必然催生高校办学思路与发展模式发生变革,也就不可避免地给学生工作带来新情况、新问题,增加学生工作的难度和辅导员队伍建设难度。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和学生数量增加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同时增加专兼职辅导员的数量,或在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比例上适当上调。辅导员队伍的增加无形中给予队伍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与新的要求,要求必须尽快完善队伍建设的选聘、管理、使用、培养、激励、考核、发展保障等机制。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行为特点等的新变化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新的任务。
受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信息网络化发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部分高校出现不同程度的独生子女多、困难学生多、亚健康状态学生多,即“三多”与学习压力大、经济压力大、就业压力大,即“三大”特点的学生,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考验、新任务。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学生,他们的认知规律和行为特点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个体性特征;生源结构上,上海生源和非上海生源几乎参半,学生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自我要求、家庭状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网络使用上,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等。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性肯定缺失(二)辅导员年轻化程度高,个体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欠缺(三)辅导员社会性肯定不足,致使职业归属感不强(四)辅导员制度短缺与制度执行效度低下
三、相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一)注重辅导员队伍主体的建设。重视人才的挖掘,制定相当完善的选聘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优中选优的方式物色高素质的合适人员担任辅导员。其次,各高校比较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建立比较系统的培训体系,有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与资格证书培训等,把提高辅导员各方面素质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再次,各高校在人员使用中重视科学化、规范化,严格按照“双重身份、双线晋升”的要求来使用人才。最后,建立了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同时把考核结果与职称职级评定和业绩津贴挂钩,以此增加队伍的工作危机感与工作积极性。
(二)注重辅导员队伍组织架构的建设。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是提高队伍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的前提条件,是发挥队伍整体威力、创造队伍整体竞争力的保障。
(三)注重辅导员队伍文化的建设。每个组织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也要有其自身的文化。通过调研发现,各高校均比较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学习文化的建设和人文关怀的建设,定期举办辅导员论坛、辅导员沙龙等,调动队伍的学习积极性,遇到问题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群策群力,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职业归属感。
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选择
(一)立足学校实际,构建系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第一,严格辅导员队伍选聘和管理机制。完善的选聘机制应包含严格的选聘标准、规范的选拔程序和合理的人员任用等。在选聘标准上,设置硬件门槛和软件门槛“两道栅栏”,力求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
第二,健全我校辅导员队伍考核和激励机制。健全监督考评制度是促进辅导员队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的有效途径。制定考核制度时要始终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坚持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坚持学院考核和学生评议相结合、坚持考核结果和个人待遇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深化我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机制。首先,要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增强队伍的岗位认知意识、增加队伍的业务知识、提升队伍的业务能力。其次,要搭建辅导员工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辅导员论坛,鼓励辅导员开设相关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公选课以及形势政策课等,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鼓励学生辅导员队伍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探索。第三,要拓宽培训途径,选送大批辅导员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自身思想政治工作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