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立足核心素养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立足核心素养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作 者:黄翠益 (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有关道德方面和法律方面的一些内容,强化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小学是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也是思想观念发展的萌芽阶段,小学时期人们对于事物是非曲直的理解才刚刚开始,很多事情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分不清对错,所以,在小学时期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现实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老师还是以传统的观念为主,所以,老师要立足核心素养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实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世界观
前言
小学是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小学时期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正处于刚开始发展的时期,对于外界事物的判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很多事情难以分清对错,所以,在这个时期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当前很多学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老师只注重考试科目,忽略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还有的老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解读教材,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内容,忽略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需求,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导致很多学生对一些相关的内容理解不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且要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了,老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组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核心素养,提升教学效果。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可能并不感兴趣,而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内容他们可能并没有接触过,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合适的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课时,老师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体验生活中的一些情景。首先让学生感受一下生活中常见的排队场面。设定一个情境,如商店正在售卖一种铅笔,顾客比较多,分两个组别,一个组排队购买,另一个组一拥而上,指导商品卖完,看看哪个组卖的快,通过现场表演好分析,很明显,排队的那一组比较快,而不排队的那一组不仅速度慢,甚至还有可能会有人摔倒受伤,同时再给学生播放一些近年来,由于人们不排队发生混乱踩踏事故而造成人员伤亡的视频,加深学生对于排队的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以后进行课间活动或是分发作业本时也要注意遵守秩序,告诉学生在公共场所,要懂得遵守相应的规则秩序,要懂得礼让他人,维护公共秩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既能联系实际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共鸣,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深化教学效果。
二、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只是学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这一课时,这一章包含了四个课时,通过这四个课时的学习,我们要懂得爱护环境、保护地球。在《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节中,我们要学习节约水资源的相关知识,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珍惜水资源主题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制作珍惜水资源的海报、手抄报和条幅,然后在校园里发放宣传保护水资源的相关资料和学生们自己制作的海报和手抄报,动员大家一起节约用水,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我是一个水分子”主题节目,利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一起经历山水变迁,感受地球的变化。最后利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大家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情况和全球缺水国家的现状,增加大家对节约用水的认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相互合作,把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和生活中的常见因素融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进一步加深对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认识,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这样的方式比起单纯的理论说教,更能增加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多角度渗透情感教育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大多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很少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但是,新课改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知识学习同样重要,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对情感的渗透,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很多的内容相比死板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情感教育的渗透更加有效,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与法治方面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时,在《家人的爱》这一课中,先引导学生回想:早晨起来桌子上热气腾腾的早饭是谁做的?换下来的脏衣服是谁给洗的?生病的时候是谁在床边照顾我们?每天放学的时候是谁接我们回家?是爸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天的这些小事都是他们对我们的爱的表现,这就是家人的爱,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同样,我们也应该对他们报以我们的爱,用自己的方式去向父母长辈表达自己爱的情感,比如送父母一个爱心小卡片、一朵小红花,感谢他们为我们的无私的付出,在一个家庭中,爱是相互的,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和睦,才会更幸福,引导学生去爱父母,爱家庭,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通过问题引导,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渗透。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这个背景下,老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改变教学观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多组织实践活动,把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方面的渗透和培养,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 基础教育论坛,2022(5):10-11.
[2]李彪.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J]. 学周刊,2022,9(9):64-65.
[3]郭华.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2(z1):31-33.
[4]魏淑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 基础教育论坛,2022(31):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