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
作 者:王永平 邢香英 王 研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北京 100089)
大
中
小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下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课题立项编号:CDDB19226)的研究成果。
摘 要:在全面落实“五育”方针的背景下,我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劳动教育,构建了校、家、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其中,学校层面非常重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并做了积极的探索:深挖教材,适当延伸,将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合;整合教材,读写结合,让劳动教育走向内心深处;拓展教材,设置情境,以驱动性学习任务深化教育主题。通过巧妙渗透,积极践行,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与品质都有了大幅提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五育”方针。2019年教育部提出: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劳动教育指导大纲,修订教育法将“劳”纳入教育方针。2020年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发布,劳动课成为中小学必修课。2022年9月起,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正式课表。学校按照要求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我们认为仅仅开展劳动教育课,对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技能、实现五育并举还是不够。其实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开展以学科渗透、主题班会、校园劳动、家务劳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校、家、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劳动品质和能力的提高,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那么就中学阶段而言,哪些劳动教育方式比较受学生欢迎呢?
学校课题组参考教育部发布的加强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中学生劳动教育课标等,编写了《学校“初高中学生劳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从课堂教学渗透、班会活动、校园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得知:大部分学生认可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在校进行劳动教育的机会偏少,仅仅停留在劳技课、美工课等学科上;学生比较喜欢的劳动教育方式包括学科渗透、选修课、参观实践等等。
根据调查结果,课题组把学科渗透作为主要教育手段之一。现有的学科教学中就有很多“劳动教育”的资源,它不仅体现在理化生等自然学科中,如化学作为一门包含诸多趣味内容、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与劳动教育存在多个契合点,有助于学生深入感受劳动的魅力所在。同时也体现在人文学科中。从中学教学全过程来看,语文是最核心的学科,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深刻体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开展劳动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服务社会的高尚品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呢?课题组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尝试在以下方面做了探究实践,以培养中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深挖教材,拓展延伸,将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合
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可以渗透劳动教育方面的素材。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回忆我的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不下十几篇,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篇等。“劳动教育”篇章覆盖范围广,贯穿初高中统编教材。这些文章,有的反映了社会现状,有的弘扬了民族精神,但其中都蕴含了劳动的伟大意义。这些篇章在众多的文章中熠熠生辉。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开展劳动教育的素材,将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巧妙地进行融合。如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朱德就阐述了他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身的影响。他说:“母亲给了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我应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讲讲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辛勤耕作、吃苦耐劳的事迹,用伟人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明白劳动可以强健体魄、创造价值、完美人格。《红星照耀中国》描写苏区人民官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感人事迹。他们建立制造厂,制造布、鞋、纸、毯、农具等,修复枪械,还开发油井、煤矿、盐业等,满足基本的生产生活。苏区领导吃苦耐劳,起模范带头作用,最终让红星照遍了中国。《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失学后去放鸭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在孤独中,在暴风雨中,他保护鸭群,收获鸭蛋,这些都让他在劳动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学生在学习《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加强对学生品格的培养和锤炼。教师带领学生探究什么是敬业和乐业?为什么要敬业和乐业?进而将敬业作为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要求,把乐业作为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目的,加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这样就把教材主题与劳动教育进行紧密的融合,进而真正能让学生在提升语文学科能力的同时增强对劳动的认识。
学生不仅要认识劳动,还要深刻理解劳动,理解工匠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品质。在这个时代,技术发展迅猛,物质条件迅速提高,这种背景下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需要的劳动精神又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寻找答案。通过梳理“标题”的三个关键词“工匠精神”“时代品质”“雕琢”,在文章中画出相关的语句,明确以专注、精益求精、创新、敬业为核心内涵的“工匠精神”对个人精神、企业气质、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有重大意义。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教师进一步追问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还有哪些特点?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了一个匠人全部世界。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可见,“工匠精神”是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同学们甚至可以推测一下经过“工匠精神”雕琢的“时代品质”会有这样的特点:人们的工作精神是踏实认真、爱岗敬业;人生态度是真心诚意、超然达观;外在气度是雍容大气、精致典雅的,这何尝不是我们理想型的美好时代呢!
二、整合教材,读写结合,让劳动教育走向学生内心深处
普通高中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劳动光荣”,主要围绕新闻传媒类内容展开。《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和《“探界者”钟扬》,三篇通讯让学生了解杰出劳动者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的优秀事迹,弘扬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苦努力、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首先教师要整合教材,组织一场专题为“弘扬劳动精神”的主题交流研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品读课文,交流研讨,了解当代劳模的光荣事迹,学习劳动者的可贵品质,培养对劳动模范的敬佩之情。其次,尝试为当代劳动模范书写“颁奖词”。在人物事迹的交流概括中,对崇高的劳动品格进行歌颂。不拘泥于袁隆平、张秉贵、钟扬这些人物通讯中的主角,调动学生自身的素材积累,如他们熟悉的大庆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敦煌女儿樊锦诗等等,让学生们拿起笔,用真情实感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模仿“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书写自己心目中的劳动英雄,学习弘扬劳动者身上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在这个创作的过程中,笔者惊喜地看到学生将诗歌当中的“燃烧自己,烛照后学”、“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等刚刚学过的“红烛精神”恰当地运用到颁奖词的练笔中。通过“颁奖词”的写作练习,学生表达了对劳动精神更为丰富的理解和更为深刻的认识,真正做到入心入脑。同时教师还可在学生劳动实践后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写作,如将班级大扫除中的人和事、社会实践写进自己的文章,在写作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融入对劳动精神的理解赞美,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把对劳动、劳动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更是对劳动精神的弘扬和传颂。
三、拓展教材、设置情景,以驱动性学习任务深化劳动教育主题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并为此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唐代李绅的《悯农》、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等,都是朴素自然,平淡清新中言简意长,真挚感人的佳作。特别是“田园派”所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享受田园劳作之乐的惬意、舒适,与现代人久居城市、向往牧歌式生活的愿望同出一辙,贴近学生的心灵深处。《归园田居》“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批判。古诗《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麦》,分别描绘了古代人民劳动的过程和场景,是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体现劳动者的精神风貌。《芣苢》中,“掇”“捋”“袺”“襭”四个动词传神地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采摘车前草这种植物时收获的喜悦,教师可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这首诗歌的内容,将其改编成一篇散文在班级诵读,展现劳动人民兴高采烈地劳动时的魅力与风采。通过课堂教学情景设置,以驱动性学习任务深化劳动主题诗词的赏析,体会劳动的美,深入思考劳动中有苦亦有乐的内涵。另外教师课下布置综合任务,让学生查找更多的描写或记录劳动内容的诗篇,挑选精品在课堂上生生交流,谈感悟谈理解,谈对古代劳动人民。
仅凭书本所学,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教师可以成立兴趣小组,将语文兴趣活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通过语文兴趣小组开展劳动教育。兴趣小组可以讲解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可以进行以“劳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可以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相信,学生有了亲身实践,劳动兴趣一定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也会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进而爱上劳动。
当然还可以利用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的优势,在班级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班会的设计将立德树人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抓住劳动教育这一重要的路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结合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劳动教育班会形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能够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如在冬至日开展的讲冬至故事、包饺子的活动,就深受学生家长喜欢。学生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和艰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劳动态度以及行为习惯。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题组老师积极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资源,通过纵向深入挖掘、横向拓展联读、读写适时结合、恰当设置情境、任务驱动内力等多种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学生能根据老师设置的劳动教育任务积极地品味鉴赏、小组合作展讲,以各种不同形式进行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劳动教育观念的理解,树立了劳动关荣、劳而有得、多劳多得、劳动创造美、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为社会与国家谋福祉等价值观念。丰富了学生对劳动的感受,使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意愿与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增强,幸福感增加,并且在“劳”与“德智体美”的化育中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真正地将劳动美育根植在师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陈茂武. 学生劳动教育不可或缺[J]. 教育家,2018(15):44.
[2]冯雨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索 [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2022(01)
|